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除了太庙,北京有一座保留完整的建筑群,雍正乾隆皆到此祭祀祖先

2019-04-03 10:05 北京晚报 TF017

千百年来,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会通过各种方式祭祀先祖。

有意思的是,在北京有一座保留比较完整的建筑群,是清代皇家祭祀先祖的场所。它就是清代改建的寿皇殿。这座建筑建于明代,最初并不用于祭祀。雍正年间,寿皇殿开始作为皇家祭祀的场所。每年清明节,雍正还会带着儿孙到此行礼。

杨 征


寿皇殿在清代是皇家祭祀的场所 供 图 TAKEFOTO

到了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将旧的寿皇殿拆除,在建新寿皇殿时,他并没有按照旧寿皇殿的格局,却复制了圆明园中又一处皇家祭祀建筑群——安佑宫的布局,这才有了“宫中(紫禁城)苑中(圆明园)皆有献新追永之地”的格局。

明代的寿皇殿拆除之后,建筑是否还有留存?寿皇殿的蓝本安佑宫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不妨一起探索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雍和宫万福阁是旧寿皇殿建筑

“寿皇殿”这一称呼起源于明代,根据明代内官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北中门之南曰寿皇殿,右曰育秀亭,左曰毓秀馆,后曰万福阁,俱万历三十年春添盖。”从这段文字可知,寿皇殿营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如今常见的说法,寿皇殿是皇帝去世后停放灵柩,存放先帝图像以及祭祀的场所。这个说法没错,不过,在最初,寿皇殿并不是这个功能。

按照乾隆皇帝在《御制重建寿皇殿碑文》的说法,明代的寿皇殿为“游幸之地”,到康熙年间则是皇帝观看射箭的场所。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皇帝命人为康熙皇帝画像。本来康熙皇帝的“御容”已经有过几幅了,但雍正皇帝认为,康熙皇帝去世时年事已高,样貌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变化,因此令擅长绘画并且常伴康熙皇帝左右的御史莽鹄立仔细回忆康熙的“御容”,并用心绘制。等到画轴完成呈给雍正皇帝过目时,雍正皇帝睹画思人,“瞻仰依恋,悲恸不胜”。因此当即传旨,待康熙皇帝梓宫(棺材)发引后,便把这幅画像供奉在寿皇殿中。这也是寿皇殿张挂已故帝王画像和举行祭祀典礼的发端。从此之后凡是逢重要年节和皇帝的忌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每年的清明节,雍正皇帝还会率领自己的儿孙们在此行礼。

雍和宫万福阁 新华社/TAKEFOTO供图

雍正皇帝去世以后,乾隆皇帝也仿照旧制,将雍正皇帝的画像供奉在寿皇殿中。不过,此时的乾隆皇帝认为,寿皇殿的空间有些狭小,大殿之内仅有三室能够用以供奉已故帝后,这也就意味着乾隆皇帝之后,后世子孙不能“入驻”这座神殿,或者若干代皇帝就要挤在一室内。再加上这组明代就建成的建筑,到此时已一百多年,部分建筑太过沉旧,最重要的是,明代的寿皇殿在景山之后偏东,如果能借重建的机会将其迁移到中心位置,使之正好位于京城的中轴线之上,就更能够体现帝王的绝对权威。因此乾隆十五年(1750年),寿皇殿重建工程开工,此次重建的寿皇殿,以圆明园安佑宫为蓝本,相当于在景山之后又建起了一座安佑宫。

新的寿皇殿竣工后,乾隆皇帝非常满意,用他在《御制重建寿皇殿碑文》中的话,那就是“中峰正午,砖城戟门,明堂九室,一仿太庙而约之。盖安佑视寿皇之义,寿皇视安佑之制。”这里面用一句话即讲明了安佑宫与寿皇殿的关系,即安佑宫的修建是为了履行与原寿皇殿一样的功能:供奉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的“神御”,而新建的寿皇殿则是完全仿照了安佑宫的形制,二者的规制则又都是源自于京城的太庙。

如今,乾隆年间新建的寿皇殿还保存完好,那么旧寿皇殿是怎样的布局呢?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皇城宫殿衙署图》中,记载了明代寿皇殿的大体概貌:最南侧为单檐歇山顶宫门建筑,步入宫门,左侧是一座龙王庙,正对着的则是面阔五间的寿皇殿,不过这座寿皇殿是单檐歇山顶的建筑,规格并不是特别高。寿皇殿之后,则是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的臻禄堂,其左右各有几间朵殿,分别名为“聚仙室”和“集仙堂”,这座殿宇之后则是一座二层楼阁,名为“万福阁”,该阁楼两侧有飞廊与同样是二层的永康阁和延宁阁相连。整个寿皇殿院落种植了很多树木,与辉煌的古建筑相映成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旧寿皇殿拆除的过程中,原有的万福阁被乾隆皇帝下旨整体保留,实现了“异地重建”,而重建的地点,正是雍正皇帝即位前的王府、后来被改为黄教寺院的雍和宫。那里是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因此对于雍和宫,乾隆皇帝有特殊的感情。

万福阁内供奉的弥勒大佛,是用一整根白檀木雕刻而成,这根白檀最初运到京城的时候总长度将近30米,乾隆皇帝从皇宫专门派遣“专家”到雍和宫现场指导佛像的雕刻工作,为了将大佛完好地竖立起来,整根木头在地下埋了八米以巩固基础,地上高度则达十八米。而从景山拆运来的万福阁则因为二层的总体高度不足十八米,乾隆皇帝特意“拔高”了一层屋顶,最终形成了今天看到的规制。

万福阁在拆掉之后最终异地重建,原有寿皇殿的建筑也有可能被重新利用起来。清代诸如这样的“环保”举措还是有例可查的,如清世祖顺治皇帝去世之后,陵寝的主要建筑隆恩殿由于建筑材料紧缺,便拆除了西苑的道教建筑清馥殿。孝庄文皇后昭西陵的隆恩殿则是从紫禁城直接拆过去的一座老太后生前喜欢住的建筑。因此旧寿皇殿区域的这几座建筑,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浮出水面。

圆明园安佑宫是新寿皇殿“蓝本”

安佑宫是乾隆皇帝在圆明园祭祀先祖的地方,在安佑宫建成后没过几年,乾隆皇帝又在皇城里建了一座布局极为类似的建筑群,那就是如今的寿皇殿。不过安佑宫的建成,还有一段曲折的历史。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在圆明园西北角,修建了名为乐志山村(原名乐志山庄)的建筑群,并在建筑内供奉菩萨。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开始对圆明园进行改扩建。雍正皇帝所建的乐志山村被更名为“安佑宫”,用以供奉雍正皇帝的画像。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在圆明园兴建了鸿慈永祜建筑群。乾隆八年(1743年),这组建筑全部完工之后,乾隆皇帝将“安佑宫”的这个名字用在了鸿慈永祜建筑群最辉煌的一座重檐歇山顶大殿上,并将原来的安佑宫改建为佛寺,更名为“月地云居”。

鸿慈永祜建筑群由于位置较偏,反倒营造出一种独有的肃穆氛围。当年,安佑宫主体建筑的格局与如今的寿皇殿非常相似。首先是东南西三面围合的三座四柱九楼大牌楼,牌楼北侧为一对石麒麟(寿皇殿是石狮子),再北则是高大的安佑宫南宫墙,其正中开有三座琉璃砖门。步入琉璃门,是安佑宫的第一进院落,这里东西两侧分别是神厨和神库,向北则是一条金水河(寿皇殿则因为周边水系条件不具备而没有开凿河流),河北侧东西两头各有一座井亭。

鸿慈永祜的安佑宫自建成后,清皇室便供奉自康熙皇帝起的历代帝王。至1860年安佑宫被焚毁之时,这里曾供奉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共五代皇帝及其皇后的画像。安佑宫建成后,乾隆皇帝对它非常满意,因此才有了改建寿皇殿的想法,并最终使得“宫中(紫禁城)苑中(圆明园)皆有献新追永之地”。如今徜徉于寿皇殿建筑群内,在欣赏古建的宏伟壮丽之时,也可以通过这组古建筑想象当年圆明园安佑宫的恢弘。

鸿慈永祜景区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暴行中。劫后的安佑宫,木结构建筑均毁,但砖石砌筑的桥梁、宫墙、台基以及部分琉璃砖门仍保存完好。同治年间曾拟修复安佑宫这处圆明园中的祖庙,但最终未能完工,只修复了一座安佑门和部分附属建筑。20世纪初,安佑宫残破不堪。

1925年,圆明园南侧和珅故园淑春园里开始了一项新的大工程:燕京大学将新校址选在了这里,并开始了大规模建设。如今北大校园以及国图文津馆两对“错对”的华表,就是来自这里。

安佑宫除了这两对华表被强行搬迁之外,其余部分文物被朗润园的主人、末代皇帝溥仪的叔叔载涛购走,存放于朗润园内,其中就有安佑宫的石麒麟和丹陛石。后来载涛将朗润园卖给了燕京大学作为教工宿舍,这些安佑宫的遗物才又被重新规划和利用。如今置于北大主楼前的石麒麟,就是从原安佑宫琉璃砖门前移动至朗润园,然后又移动至此的。丹陛石则被安放在北大主楼前的台阶正中,这倒和北大主楼的建筑风格非常搭配。当年丹陛石一共有两块,另外一块则于上世纪30年代被移至颐和园东宫门外,作为东宫门的丹陛石使用。

安佑宫以太庙为原型

提到皇帝祭祀先祖的处所,除了上文介绍的寿皇殿和安佑宫,很多人想到的是太庙。明清时期,太庙(如今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是皇帝祭奠祖先之处。《周礼·考工记》中曾有对于标准“王城”的描述,其中“左祖右社”讲的是在王宫左侧(东侧)修建王室祭祖用的宗庙,在王宫右侧(西侧)则修建王室祭祀社神和稷神的社稷坛。

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里的建筑

明代兴建北京城之时,即在紫禁城东南兴建了太庙,而西南则兴建了社稷坛。这座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庙,无论从制度上,还是规模上,都可以和紫禁城媲美。太庙享殿如果从建筑单体上来讲,比故宫的太和殿还要高大,而享殿之后的寝殿,与前者一起构成了太庙之内的“前朝后寝”格局,是皇宫的一种模拟再现。

明嘉靖年间,世宗皇帝曾有过对太庙的改建行动。那次改建将一座完整的太庙拆改为若干座小庙,即将原有的祖先同堂异室的格局,改为了每位祖先一座单独小庙的格局。同时他还为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后被尊为睿宗献皇帝)朱祐杬,在原有的太庙东墙外,专门修建了一座“睿庙”。但改建工程刚结束不久,新建的若干座“小太庙”便全部毁于雷火,只有睿庙幸存下来。世宗皇帝感觉祖先们似乎还是倾向“同堂异室”的格局,于是又按照太庙原有规模重新整改,这就是如今见到的太庙的主体建筑。

乾隆皇帝在《御制安佑宫碑文》中提到安佑宫的格局是仿照上古“原庙”的用意而修筑,这里面所提到的原庙到明清两代演变为皇家祭祖的太庙。因此安佑宫无论从规制或是建筑标准都是以太庙作为参照对象的。

太庙位于紫禁城外,代表层面是“国家级”的。相比较而言,位于紫禁城内的奉先殿,则才真正算得上是皇帝的“家庙”,在这座庙堂之中,皇帝是可以向祖先“行家人礼”的,因此奉先殿也可以称为“内庙”。奉先殿可以说是太庙的“紫禁城版”。

明代建国初定都南京,明太祖在即位之初兴建南京紫禁城的同时,便将奉先殿设置在其寝宫乾清宫的东南侧。这之后又对奉先殿的规制有过几次修改。明成祖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仿照南京的样式,在北京紫禁城乾清宫的东南侧也兴修了一座奉先殿。而南京奉先殿随着都城迁到北京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南京故宫奉先殿的旧址早已湮没在居民小区中。北京故宫奉先殿得以保存至今,如今这里作为故宫的钟表馆对观众开放,单独购买10元一张的门票,人们便可以领略这座皇家“内庙”的神秘风采。奉先殿面阔九间,中间为穿堂直通后殿,前殿与后殿一起在这个不大的院落里也形成了“前朝后寝”的格局,真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京城其他皇家祭祀建筑

北京城里,除了规模较大的祭祀建筑,还有一些专门祭祀某个皇帝的建筑。如今在北京大学西门外南侧,有两座极容易错过的黄琉璃瓦小庙门:恩佑寺和恩慕寺。如果有机会走近它们,仔细观赏一番,会发现这两座皇家寺院的名字有些名堂,按理说一般这样的皇家寺院,在庙名之前都会有“敕建”二字来表示它们和皇家的特殊关系。但是这两座寺院,门额题刻上都用的是“敬建”,究其原因,还要从两座寺庙最初修建开始说起。

恩佑寺所在地本是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的寝宫,名为清溪书屋。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帝即将此地改建为佛寺,在佛寺里,雍正皇帝为故去的康熙帝荐福。由此看来恩佑寺的作用极类似唐代长安城中的荐福寺(小雁塔),后者即是唐高宗去世后皇族为他荐福而修造的。

雍正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为自己父亲修筑的庙宇,自然不敢用“敕建”二字,因此今天看到的便是“敬建恩佑寺”这几个字了。而临近的恩慕寺,则和乾隆皇帝的母亲有关。这位老太后生前很喜欢在畅春园居住,晚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因此在她去世后,乾隆皇帝便在恩佑寺的旁边修建了一座相同规制的恩慕寺来为自己的母亲“荐福”。如今两座寺庙的主体建筑已经毁于1860年的大火,唯独留存下两座山门,供后人凭吊那段往事。

除了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皇家祭祀建筑,当年作为“行政中枢”之一的承德避暑山庄内,也有一处,那就是永佑寺。永佑寺是山庄内部规模最大的一组寺院。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前殿、宝轮殿、后殿、舍利塔和御容楼。其中舍利塔九层八面,主体形制仿杭州六和塔以及南京报恩寺塔修建,与此塔同时兴工的还有北京清漪园(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大报恩寺延寿塔。当时两座宝塔都预计修到九层,然而延寿塔在即将完工时却收到了全部拆除的旨意,据史料分析,应该是出现了地基下沉的情况而不得不这么做。而永佑寺的舍利塔也是命运多舛,在兴建过程中虽然吸取了清漪园延寿塔的经验,但也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最后在乾隆皇帝的亲自监管下两度返工重修,历时十年工程才竣工,所耗银两也高达十万九千余两。建成之后的舍利塔高大宏伟,成为山庄内的一处制高点。

御容楼位于舍利塔后,是乾隆皇帝专门为供奉康熙、雍正两帝画像而修建。每次乾隆皇帝到避暑山庄,第一件事就是到御容楼向自己的父祖行礼。

(原标题:寿皇殿与消失的安佑宫)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男子花费300万农村建别墅 外形犹如宫殿

颐和园仙人失踪疑遭游人偷窃 揭秘骑凤仙人寓意由来

合肥挖出超50斤重白蚁巢 30岁蚁后巢穴似宫殿(图)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