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每栋老房子都该有自己的注脚,发展京郊传统村落还能靠啥?

2019-03-22 10:11 北京晚报 TF017

几年前,一期《爸爸去哪儿》让北京郊区的灵水村名声鹊起,一时间成为人们假期出游的热门选择。然而,新鲜劲过后,这个入选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的古老村子,似乎又在重新回归沉寂。

这不仅仅是灵水村自己面临的发展困境。2018年3月,北京市公布了第一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共44个村落入选。之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青年教师唐承财研究团队从中选出9个进行了深度调研。调研发现,对于很多传统村落而言,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形式相对单一,多以民居为主、兼顾旅游利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京郊传统村落有待系统的梳理和开发。

“提到传统村落,大家首先关注的都是有形的东西,比如房子漂不漂亮、环境舒不舒服,但是对无形的文化层面关注的还比较少。”然而,在唐承财看来,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视频截图

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大多古建残破 利用形式略显单一

此次调研,唐承财团队成员走出以往调研时的旅游视角,而是聚焦于北京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两个切入点,对首批名录中的9个古村落进行了调研。

唐承财介绍,根据9个案例村的“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分为古建筑遗址、宗教寺庙遗址、古陵墓遗址、京西古道、文物古迹、抗战旧址等6个类型。虽然9个传统村落都对本村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维修和保护,但总体保护效果并不显著。“有些村落整体保存较为完整,但细看村落内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古建古宅残破不堪,名人故居长期闲置,古城墙古寺庙长久以来无人维护和看管。村内存在乱搭乱建的现象,施工场地随处可见。”

还有一些村落已经有了浓浓的现代化气息,这对传统村落的原真性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唐承财举了个例子,某个案例村的不少房屋都是贴了瓷砖的现代化建筑,让人恍惚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个中原因,在于有的村落早期缺乏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村内的不少古建惨遭拆除,所以现代化的乡村建设对不少古建民居造成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另外,为了改善生活品质与节约建造成本,村民们也会选择将住房修建为现代化乡村民居。

在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形式上,唐承财研究团队所调研的9个案例村也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大部分形式比较单一,以民居为主,少量兼顾旅游利用。有的村落,其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程度为零,旅游利用程度很低,依然维系着传统农林产业发展和青壮年劳动力输出,传统村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心化。

建议:每栋老房子都该有自己的注脚

在唐承财看来,每栋房子都有自己的寿命,破败、消亡不可避免。人们希望通过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实现生活的改善,也是传统村落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为传统村落确定合适的修缮方案,进行恰当的抢救和修复。他特别提到了对古建进行“历史注脚”的必要性,“对一栋建筑的来龙去脉、历史传承,都应该有真实的解说。”

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平衡性上,唐承财认为,对村落进行旅游开发时,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把对村落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为原则;应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出发,开展传统村落内绿色旅游产品研发;有条件的村落,在政策允许前提下可以在村落周边规划开发高端旅游产品。

此外,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基础设施缺乏的一大原因是资金短板导致。唐承财建议,政府应在传统村落基础设施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提升村内基础设施,特别是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设施配套建设,必要时应适当增加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用地指标,改善传统村落生产生活环境,“一些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传统村落,在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游客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例如公共厕所、生态停车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文化意识淡漠 缺乏系统性开发

唐承财在调研中发现,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村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还存在严重不足。“村民们长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当中,对于身边的一切已经都习以为常,不知道自己的方言、记忆,可能都是值得挖掘的文化遗产。”唐承财举了个例子,有的村子经营了很多年春饼,却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走访村落中做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传统村落的常住人口中,中老年人为主体,文化水平较低,对村落文化遗产的现状认知不足,保护传承意识淡薄。有41%的村民表示不太了解当地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村民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主要体现在地方方言和曲艺两个方面。唐承财介绍,村民普遍认为自身村落拥有地方方言。事实上,北京话的体现并不明显,并且真实性难以评定。而具有显著数量优势的曲艺类型,村民的认知程度却很低。“这一点可能由于戏台破坏、戏班外聘、区域同质化等因素造成。”

由于意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和“活化”程度就显得有些单薄,给游客带来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也有待开发。唐承财介绍道,一个村落以施粥出名,本应围绕“粥”文化大做文章,结果却被简单地符号化成“白粥”,缺乏进一步的创新和拓展。

此外,传统村落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一个以制作春饼见长的村落,吸引了不少游客。但是,由于手艺人待遇低,当地的年轻人不愿意加入传承。“大多数村民认为,历史文物和建筑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赚钱的潜力。”

建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唐承财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有着很好的旅游开发潜力。比如,爨底下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以“爨”字为创意,开发了丰富的旅游商品以及游客可以参与的旅游活动。这就是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

在唐承财看来,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系统性的、全面化的。因此,需要引入专业的力量。比如,由政府牵头、专业人士参与,组织编写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维度上进行明确的规定,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街巷、院落、建筑单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系统的保护方案。

同时,当地居民的力量也应该被进一步调动起来。唐承财建议,可以通过采用室内教学、实践教学、观摩学习等方式,对村委会、村民进行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开展培训,使之对传统村落,特别是本村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具象的了解,能积极主动保护好和宣传好这些文化遗产,增强他们对于村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行为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此外,抱团取暖或许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比如,门头沟区的村落群具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并呈现出地域共性的特点,大多都延续着地方演艺传统。“这几个村就可以考虑联合起来,定期举行曲艺表演,对特色文化进行发扬光大。”唐承财说道。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牛伟坤

监制:丁肇文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立秋日,上千人来到北京斋堂镇灵水村喝秋粥,戴秋叶!

立秋节气即将到来 京西灵水村一年一度的秋粥文化节又开幕了

探访门头沟灵水古村:读书之风世代沿袭

京郊古村落 走近它们感受传统文化

见火不慌,抬手就灭!北京将每年培训30万“准消防员”

天通苑北长途客运站开通运营,线路覆盖河北北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

实拍北京冬雨,别样的美

改造慢行系统、增添口袋公园......北京CBD交通综合治理年底完成

天通苑北长途客运站开始运营,未来可刷身份证验票乘车

北京:前10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食品价格上涨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