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明清时期冬天的北京城也开满鲜花 普通老百姓却消费不起

2019-03-19 08:49 北京晚报 TF011

又到了草长莺飞、万木勃发的季节,鲜花次第开放,北京城变得多姿多彩。其实,在乍暖还寒时,很多人的家里,早已摆满各种鲜花,它们多是温室里栽培出来的。

作者:刘永加


民国时期,中山公园里的唐花坞

事实上,在明清时期,北京城的鲜花栽培技术就非常发达,即便是冬天,也能见到鲜花。那时,这些鲜花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词:唐花。“唐”与“煻”相通,是用火烘培的意思,唐花就是在室内培养的花卉。在民国时期,中山公园里还建起了唐花坞,向当时的人们展示栽培的各种花卉,如今这里一年四季依然是鲜花盛开之处。

唐花,又称堂花,指的是室内栽培的花卉。《燕京岁时记·唐花》载:“凡卖花者,谓熏制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桔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冶,尽在一堂。故又谓之堂花也。”在新年里,北京城里用新开的“唐花”互相馈赠,可见当时温室栽培花卉技术的成熟。

其实,温室栽培鲜花古已有之,只不过最初是利用温室来栽培蔬菜瓜果。到了元明清时期,北京城开始大规模地使用温室养花。随着温室技术的不断成熟,很多南方的鲜花出现在北京城里。

明代刘侗编撰的《帝京景物略》对此有记载:“草桥惟冬花,支尽三季之种,坏土窖藏之,蕴火炕烜(xuān)之。”意思是说,在冬天,把花的种子放在土窖里,然后在用火炕慢慢烤,使得种子发芽开花。

《天咫偶闻》也曾记载:“京师灯节,牡丹、芍药已开,皆从燠室中去。”燠室,就是温室。有了这样完善的温室技术,在北京,冬季能见到四季之花,就不算什么难事了。据记载,单就北京的菊花,其品种之繁,就超过330种之多,可见当时鲜花的培育程度至深至广。

元明清三朝,北京的花市规模非常繁盛。当时,提供新鲜花卉的主要种植园分两处,一处在丰台,另一处在草桥。在这些地方,很多花农用的正是温室栽培技术。

丰台的花卉基地从元代就兴起了。据元《析津志》载:“京师丰台芍药连畦接畛,荷担市者日万余。”到了明清时期,丰台花卉规模依然很大,沈德潜有“丰台远近并栽花”诗句。清初王士禛的《香祖笔记》载,“京师鬻花者以丰台芍药为最,所产惟梅、桂、茉莉、栀子之属……”可见丰台的花卉规模非常大,南方多种名花也出现在京城。

而草桥的鲜花培育和供应更是别有一番天地。《帝京景物略》载:“京师右安门外十里曰草桥,居人以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晨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仲春而桃李、而海棠、而丁香,春老而牡丹、而芍药、而蘖枝。”这些记载表明草桥所种植花卉品种繁多,不同时节卖不同的品种,甚至还有不少南方名花。

此外,北京西南另一处名叫梁氏园的地方,这里也是京师卖花人聚居的地方,园中种植的牡丹芍药几十亩,每到开花的时候,云锦布地,香飘数里之外,“论者疑与古洛中无异。”

在这些鲜花中,梅花值得一说。据明末清初孙承宗的《春明梦余录》记载:元代时,燕地未有梅花,一名姓吴的道士从江南带过来,并为此建有一亭。元代诗人张伯雨还曾赋诗,“风沙不惮五千里,将身跳入神仙壶”之句。后来,梅花渐渐在北方存活,不过,梅花依然是非常贵重的植物。

梅花 于建摄 资料图

明代陆启浤《北京岁华记》记载了梅花的栽培方法:“腊月束梅于盎,匿地下五尺许,更深三尺,用马通燃火,使地微温,梅渐放白,用纸笼之,套于市。小桃、郁李、迎春皆然。”冬天掘土五尺,将一束束梅花放在花盆里再放置入地窖,在地窖更深的地底下,用柴禾和马粪燃烧使土地保持微温,待梅色逐渐变白后,包裹上纸,送到花市上出售。挑花、迎春花等鲜花也是这样培育而出。

虽然小束的梅花在京城多见,但是枝繁叶茂的梅花并不常见。清末民初的陈宗藩在《燕都丛考》中记载,清末,定亲王府园中有一株非常珍贵的梅花,“北地梅花枝干繁大者绝少,贝勒曾由南方运来百株,植诸庭宇,活者仅余一株,然已绝无仅有矣。”这株高及屋檐的梅花,是月华贝勒种植,经过他悉心的保护,“著花必以春仲,寒天则以玻璃架屋深护之,风雪中不见疏枝冷蕊也。”这位贝勒因为种植梅花颇有心得,还写下了《燕梅花候记》一书,具言梅花的培护之法。

因为梅花之不易得,当定亲王府里的梅花盛开时,一定也是高朋满座。晚清名臣、后来担任溥仪老师的陈宝琛,还曾写有《月华贝勒招赏庭梅》一诗,诗曰:“阅遍冰霜占断春,凤城从未有双身。不须勤举飞英白,满院幽香已醉人。”

在京城,栽培鲜花的不只月华贝勒一家。史载,醇亲王府花园建有暖窖来栽培鲜花,为此还雇佣用了十多名人员来管理此事:一部分负责看守房屋和陈设、洒扫工作,一部分专门做管理温室和地窖的工作。

不仅是王府家里,还有那些广泛栽培鲜花的花农,对于花圃的管理十分精细。清代宋起凤《稗说》(卷四)记载了丰台和草桥两地培植鲜花的盛况,其中还提到了花圃的管理,“花概植畦中,界以水道,即如圃人种蔬制……每园各凿浅泉数处,朝夕浇灌。”花农们像种植蔬菜一样种植培育鲜花,可见当时市场的繁盛。

当然,因为唐花需要精心的栽培,价值不菲,在当时也并不是一般老百姓消费得起。清代有诗描述了当时的情况:“天桃郁李杏花天,暖窖熏笼自隔年。才得一枝倾国色,豪家不惜买千钱。”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温室栽培技术的发达,1914年冬至1915年初,中山公园建造了唐花坞,其含义就是指可贮放由暖房培育花卉的水边建筑。民国时,唐花坞里,牡丹、梅花等花卉在腊月同时开放,成为京城花事一景。如今,中山公园的唐花坞内,每到初寒乍暖的时节,同样也会举办花展,人们在观赏之余,也会购买几盆花卉带回家中,给家中带来勃勃生机。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分享到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