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清朝末期能说满语的人微乎其微,中俄边界谈判,催生人才培养

2019-03-12 10:07 旧京图说 TF017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满语列为极度濒临灭绝的语言。与其他即将失传的语言不同,清朝统治时期很多文件都是用满文书写的。因此,保护满语文不仅是在保护一种古老文字,而且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2月23日,“旧京图说”请来满语文研究者李松龄(网名:松鹤延龄)老师为我们做了一次“漫谈满语文”的讲座。

主讲人

李松龄,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研究员、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1975年入职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先后参与《中俄关系乾隆朝满文档案史料选编》《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译著工作;主编《中国禁毒史料》清代部分。发表数十篇有关清代宫廷史、京城史地民俗方面的文章,曾任《北京档案》杂志社副主编。策划、主创“档案见证北京”文化讲堂,获得北京市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奖。荣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北京市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称号。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你是怎么走上学满文这条道路上呢?

上面谈到满文到清朝末期就衰败了,能说满语也微乎其微了。解放以后,国家有过三次培养满语文人才经历。

早在1954年,周恩来总理就曾采纳载涛、启功等人建议,委托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办理培养满文人才一事,郭沫若就安排给时任近代史所所长范文澜、史语所所长罗常培具体落实。

原计划在北大办班,招收二十余名学生,结果生源太少,只招到几个人。找老师也很困难,北京各大院校和科研单位,没有一个能读懂满文的人员。经过多方努力,最后才聘请到溥仪的舅父克敬之老先生教学。当时克先生年事已高,只能让学生去他家上课,有的学生觉得学习满文没有什么意思,就纷纷离开,最后只剩下两个人。

1963年7月,中央民族学院满文班学员合影。

1960年,国家民委又在中央民族学院开设满文班专门培养满文人才。当时全班共二十一人。可是这批学生要毕业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除极少部分分配到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北京图书馆和中央民族学院工作,而绝大部分分配到外省市改行从事别的工作。即使分配到档案馆的学生,不久也派往江西“五七干校”劳动锻炼。

第三次就是1972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建人向中央写信建议培养满文专业人才。鉴于当时国际斗争的需要。当时中苏关系特别紧张,我国外交部正在准备中苏边界谈判,清代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和相关的档案基本上都是满文的,需要解读这些档案文件。相关报告和批示很快转交给故宫博物院承办落实。

国家文物局根据故宫博物院提出的具体方案归纳了两条意见上报国务院办公室,一是建议1966年满文班毕业生“归队”,二是在新疆锡伯族高中生中招收一部分学生,因为“他们既熟悉满语又有一定汉文基础”。另外,在京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及一些政治和文化基础比较好的复员军人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因为当时文革还没有结束,全国说满语比较集中的地方,一个是现在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乡三家子大队,这个地方老人还说满语。

还有一个地方,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这个地方的锡伯族也说满语。有人问为什么这个地方距离东北相隔几千公里,他们却说满语。原来,早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皇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务,屯垦戍边,从辽宁沈阳抽调了1021名锡伯族的官兵,让他们连带着家眷约三四千人,一路奔波,自东向西,穿越乌里雅苏台,自东向西,一直到新疆伊犁河南岸,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这个地方。大约历时一年多,一路历经磨难坎坷,抗严寒,冒风雪,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还生下了百余名小孩,非常坚强。

1978年满文班毕业合影,后排右一为李松龄老师,当时他只有22岁。

1978年,满文班同学到承德避暑山庄实习。

这次我们创办满文班,一是从三家子大队招了两名学员,其次就是从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招了应届高中毕业生六名,三男三女。如果按照25岁为一辈人的话,这6人大约是乾隆29年间西迁人的第十代后裔。当时是准备招30名,剩下的22名就从北京招。从宣武区招了9名,从西城区招13名。当时,我是作为宣武区的一名应届高中毕业生选拔上的。

1975年8月1号正式报到。开始工作以后,也是一开始先学习政治理论,因为文革还没有结束。我记得非常清楚,集中学习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即33条。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也在物色,满文班到底有多少学生来学习。最后从30名里,确定了21名学满文,其他9名同志分别到了保管、利用、修复、整理等科室。

第一历史档案馆

随着我们这波人快退休的时候,2000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又跟中央民族大学联合,由民族大学培养了一个班满文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全国需要满文的档案馆、研究院所、图书馆等单位。使满语文的研究翻译工作得到传承与发展。

(未完待续)

 

来源:旧京图书

主讲人:李松龄(松鹤延龄)

图:李松龄(松鹤延龄)

编辑:黄加佳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