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纪录

密云水库北岸“不老屯”景色宜人 村民靠葫芦创作打造新“传说”

2018-11-29 14:04 北京晚报 TF020

密云水库北岸,有个景色宜人的村“不老屯”,这里流传着王志砍柴遇仙而后成为“不老人”的传说。今年36岁的张如意就出生在这里,如今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家乡创造一个新的“传说”。

今年秋天张如意将自己院里、门前的零星土地平整出来,开始自己种植葫芦,不仅方便创作,也美化了环境

1982年生人的张如意是家里的独子,18岁那年他入伍参军。父母都是憨厚朴实的庄稼人,从小教给他“做人要本分”,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他凭着厚道实在的家风,和一股子实干劲儿,连续两年被所在部队授予嘉奖评为优秀士兵,最终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退伍后,张如意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先后跑过面的、开过勾机、当过保安,还在矿山企业开过车。三年前的一次,为了充实工余时间,他从网上购置了油画原料,想在闲暇时间放松放松。他无意间将剩下的颜料顺手涂在一个家里的老葫芦上,并描成了一个京剧脸谱。“当时好像灵光一闪,真漂亮,葫芦上还能画画。”于是,毫无功底和经验的张如意开始了他的葫芦创作。

除了传统题材,张如意还创作出许多现代题材,入党誓词、雷锋都成了他的创作灵感

葫芦的艺术创作看似简单,实际是门硬功夫,需要给葫芦打底、磨皮、铅笔画线、烫印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还得根据葫芦不同的造型去创意设计。为此,他开始四处奔走学习。一次外出学习途中,张如意遭遇车祸,由于伤重,恢复期间张如意不能外出,他便在网上自学葫芦烙画。不仅如此,为了创作方便,张如意还尝试自己种葫芦,品种、土壤、选苗、病虫害……遇见不懂的他就问。

烫烙一件作品,小的要四五个小时,最长的要一个月。一年多时间,500多个葫芦都成了他的试验品
密云当地种葫芦的少,张如意的葫芦种子需要外购,自己种的葫芦也要留一部分种子

“没有系统学习过,就是自己硬学,不懂就上网查。那时候从早上7点起床,一干就是十一二个小时,上瘾!”慢慢地,张如意也开始摸索出一些门道儿,也开始四处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渐渐他闯出了点儿名气,在各种比赛中也颇有斩获。

张如意至今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偶尔会通过朋友圈卖出几个,价格也都不高。他觉得自己的创作还不成熟
三年多的时间,他制作的葫芦工艺品已经达到上千个。今年6月在中国葫芦文化旅游节上,他的作品《绿渡姆》被组委会授予铜奖

“下一步我想找个师父,系统地学一下,提高提高。”其实,张如意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我们家这个位置是密云水库的上游,为保护水资源,村里啥也不能干,村民收入是个问题,村里闲散劳动力也比较多。我有个想法,我想来年多承包些土地,组织村里种葫芦、画葫芦,通过葫芦增加收入,增加村子的吸引力,让我们的美丽乡村更美丽。”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程功 摄影报道

编辑:TF020

分享到

北京这群老党员一日行千里,奔波在扶贫路上

哇哦!昌平竟藏着一个“小鸟天堂”

迎国庆主题花坛亮相,今年整体应用200余个品种

2020中关村论坛和科博会开幕,多图看现场!

大片来了!雨后京城,晚霞与彩虹交相辉映

草原乌鸡蛋逐渐在北京站住脚,林下资源助力内蒙部分村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