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居住的城市健康吗?世卫组织有10条标准
对于一个城市的市民而言,创建幸福城市无疑是他们的企盼和福祉,也是城市决策者的努力方向。但伴随城市的大面积开发建设,许多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风险势必出现在市民身边。
刘平摄
因此,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加强健康城市建设应尽早摆上日程,因为一个幸福的城市首先必须是一个健康的城市,“健康城市”已然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倘若把健康城市比喻为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身居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就是最动听的音符。健康和谐的城市乐章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愉悦和美感,同时也是幸福城市最鲜明的特征。过去我们一直从医学的角度认识健康问题,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健康问题的形成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心理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健康保障是单纯的投入和消耗。
事实上,健康也是一种资本,而且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条件下,健康资本作为人力资本中的关键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往任何时候健康问题没有像现在一样得到如此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源于现在经济迅猛发展在创造巨额社会财富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对社会急剧变化所带来的伤害有过足够的认识和准备,我们是否已经知道并决定了如何去应对眼前发生的一切。
健康城市建设不同于卫生城市建设,它是一种全新的、综合的、多维的体系,包括建立医疗设施、提供高效、快捷的卫生服务,成立卫生管理监督部门,制定保障健康和预防疾病规划等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主要依靠政府加强领导并制定相应的规则,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市民健康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健康。现代城市理论表明,每个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存在,更应该是一个人类赖以生活、呼吸、成长和愉悦的生命空间。
一个城市是否健康,对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健康城市10条标准便可得知:清洁美丽,居住安全,食物、饮用水、能源供给充足,废物高效处理,居民的住房、饮食、用水、收入、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进一步提高,拥有强大的有效的而且是相互支持的社区,为促进健康而共事,能使居民享有促进其健康和幸福的政策,提供促进居民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娱乐和休闲活动,尊重不同种族、宗教、文化人群的不同选择,把健康为公共政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引导公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改善健康服务的可行性和质量而不懈努力,使人民活得更加健康长寿,很少受到疾病的困扰。
生活在城市的人感到安全、舒适、快乐,城市发展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良好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互帮互助的人文环境以及阳光明媚的心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城市和谐相处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机构成。
近年来,国内有的城市发生令人震惊的惨案、悲剧,解剖其案由,不少都与犯罪嫌疑人的情绪压抑、心理扭曲有关。随着这些案件更多细节的披露,现代城市人心理健康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医学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其结论是现代人的心理焦虑与压抑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释放与排解,极易演化成为极端性的社会公共事件。
心理焦虑、压抑与市民心态紧密相关。市民心态,简而言之就是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市民心态会直接影响市民的言语和行为、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影响社会对城市形象、市民形象的认知和判断。
因此,建设健康城市的第一要务是培育市民的健康心态。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强大的“硬实力”为依托,又需要以良好的“软环境”为烘托;既需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行动起来,又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需要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又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健康的市民心态不会自发形成,它与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
因此,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都需肩负重要责任,针对不同人群,发挥各自优势,各负其责,各扬其长,努力把健康市民心态的培育贯穿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纳入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媒体的特殊作用。
(作者刘金祥 为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