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无障碍系统化设计导则》发布 天桥坡道净宽度应不小于2米
建筑出入口要有斜坡,盲道不应被车辆占用……对于无障碍设施,你到底了解多少?
胡同里的木质扶手
近日,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发布《北京市无障碍系统化设计导则》,不仅对人们平常了解的无障碍设施做出详细规定,更对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区域的无障碍设计进行了系统化规定。
以此“导则”审视我们的城市,我们离无障碍城市,还有很远。
进步|老街区装新设备 提升生活质量
早上5点,入秋的京城还在睡梦中。
84岁的陈淑丽拿着笤帚,推开了房门,小院旋即传出“簌簌”声。如同往常一样,陈淑丽要从打扫院落,开启一天的生活。
陈淑丽的家是前门西河沿典型的平房小院,穿过三米长的门廊,两侧的房屋“挤”出一条逼仄的过道。小院的地面,几年前做过修整,已经平坦了很多。只是院门口的台阶依旧,耄耋之年的陈淑丽腿脚还算利落,“扶着点儿下,问题不大。”
前门西河沿街总长约有一公里,道路两侧多是旧时的院落、小楼,走在平整的街面上可以看到,无障碍设施已经走到居民的家门口——以往多以台阶为主的院门口,如今加入了斜坡,方便老年人出行,只不过由于条件所限,院门前的斜坡多狭窄,难以容纳轮椅出行。
在这条有三百年历史的老街上,居住着百余名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亦逾百人。无障碍设施的有与无,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居民回忆,在几年的街区整治过程中,诸如斜坡、扶手等设备逐渐增多,许多院落中还安装了简易的感应灯,方便夜晚出行的居民。“别小看这一盏灯,原来到了晚上,院门口是睁眼瞎,甭管是老人孩子,都不敢走。”如今简单的新设备安装完毕,老百姓的“获得感”挺高。
唯有一点,让八十多岁的李先生心有戚戚——胡同里的公共卫生间数量不多,外加周边游客穿梭,让他这样的老年人,备受内急之苦。近日里,胡同中有数个卫生间正在改造:“可还是不够大,满足不了需求。扩建卫生间可能空间有限,能不能门口弄点凳子?实在有人的时候,我们也能坐着等等。”
超过一公里长的街道,只有走出街道才有公共交通,对老年居民的出行,也有一定的阻碍。有居民建议,可以在胡同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共享座椅”,方便老年人乃至游客休息。
缺憾|过街天桥虽大 奈何通不过把轮椅
前门西河沿西口走出来,就是南新华街,向左一拐是著名的文化街区琉璃厂。
也许是为保证道路通畅,南新华街中间摆着长长的隔离栏,道路东西两侧由过街天桥所连接——附带直梯的款式,即便在北京的景区也不常见,只不过电动直梯门口,高挂着“正在维修”的“免战牌”,这让居住在路对面的一些居民颇感不便。
“岁数大了腿脚不方便,想过马路得绕半天。”一位居住在道路西侧的老年居民表示,与其建设不能正常使用的直梯设备,还不如仿效普通天桥形式,以斜面的方式方便老年人通过。
事实上,若以“无障碍”的标准审视京城的过街天桥,恐怕大多数天桥都无法满足要求。
“你看这挺大的天桥,轮椅还是推不上去。”菜市口南大街一处过街天桥,大桥的一侧通往健宫医院。居住于马路西侧,或是从北边坐车来此的患者,都需要经天桥到达医院。上桥的阶梯一南一北,设置了大小两种坡度,不过两种坡度均只有两侧窄窄的斜坡,可供骑车人推车通过。如果是需要坐轮椅的病患,只能绕行数百米外的路口。类似于此的天桥,可以说是京城过街天桥的标准配置。
而按照本次发布的《北京市无障碍系统化设计导则》,满足轮椅通行需求的人行天桥及地道处宜设置坡道,当设置坡道有困难时,应设置无障碍电梯。其中,坡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2米。
与此同时,城市主要干路支路的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应满足有障碍人士使用轮椅,行人推拉行李箱和婴儿车的通行要求,并设置相应的引导标识;当人行天桥及地道无法满足轮椅通行需求时,宜考虑地面安全通行。如此详细的规定,正与导则所提倡的“系统性”原则有关,既推动无障碍设施由点到 “线和面”的全面提升,让有困难人士不仅能走出家门,还能无障碍地穿行于城市中。
细节|细微之处见精神 现实更为重要
菜市口南街往西,烂缦胡同正在经历一场胡同改造。看着来往的施工人员,居民们也在畅想着改造后的胡同,将有哪些改变。
走进胡同口不远的小院内,一场有关于旧城改造的设计展览正在进行。首当其冲的,是“方便之所”的理念汇集,这里不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先进马桶、设备,更有各种公共厕所的设计方案。有趣的是,就在展览小院的对面,一间真实的公共厕所,与展览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理想与现实差距还是挺大。”看完了设计“行方便”,居民张先生发出了一声感叹。在他看来,现实中的公厕仍然囿于面积小、坑位少的设计中,而冷冰冰的金属坑位与格挡,在秋日京城已能感到寒气。
“到了冬天沾点水,有点结冰似的挺滑,老人上厕所还是有些危险。”纵然卫生间的墙上安装了扶手,但不锈钢的扶手到冬天,就变成了“冻手”,“不戴手套都不敢摸。改造还是结合实际最好,多先进的技术,也比不上冬天公厕暖和两度实用。”
张先生建议,社区公共厕所尤其是老年人较为集中的胡同地区,公厕应该设计成全防滑砖地面,同时,每个坑位都建议安装PVC材质的扶手:“塑料的也行,成本又低还好清理。”
阡儿胡同的金属扶手
无独有偶,无障碍扶手材质的问题,在公共空间中亦有居民提出异议。在采访过程中,有多名老年人表示,金属制扶手在冬天不太实用,不如换成木质或塑料材质。
《导则》中则建议,无障碍设施的形式、色彩和材料等应与街巷、胡同的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而在记者采访中发现,尽管几处调查地点相距不远,但无障碍扶手等设施无统一形制。如前门西河沿的门前扶手为金属支架木质扶手,阡儿胡同扶手则是全金属制品,在骡马市大街一处养老机构门前,扶手已替换为黄色的PVC材质。
“说起来(无障碍)都是些小事,提多了让人觉得你事儿多一样。”阡儿胡同居民孙先生坦言,过去十年中,包括无障碍设施在内的社区生活配套已有了很大提升,与以往“大面儿都过不去”的状况大有不同。因此,居民往往不愿提太多要求。
然而细微之处的提升,正是《北京市无障碍系统化设计导则》的题中之意,如地下停车库可使用可移动坡道的示例——一处小小的变化,就能大幅提升使用者的体验。同时,《导则》的提出也强调,无障碍并非仅为老年人、残疾人所设置,也关注妇女、儿童以及其他有需求的人群,例如提拉杆旅行箱出行的人群。
提出细碎的要求,居民也无需“不好意思”,前门西河沿社区工作人员便表示,如果居民对无障碍设施有所需求,可以向社区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院落,每年会按照规划逐渐进行改造:“每年有一定额度限制,但有需求会解决。”(部分居民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