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北京多团队设计崇雍大街沿线:公交站收集记忆 人车混行共享空间

2018-10-07 09:20 北京晚报 TF011

为公交车站增添“记忆收集”功能、打造人车混行的“安宁交通”……在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朝阳门分会场于近日公开展示了“我们的街区--崇雍大街沿线公共空间规划设计邀请赛”的获奖方案。共计32个团队上交设计作品,其中10组方案分别荣获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以及优秀方案奖。

《多“样儿”之间》方案中的公交亭设计

未来,比赛涉及的多处节点将有望落实获奖方案中的规划设计。精彩纷呈的方案背后,承载着参与者对理想街区的情怀向往。

一题多解

或提升历史文化

或关注交通流线

虽然已经过去了几个月,回想起与雍和宫附近老住户们的那些闲聊,谭平平对许多细节依然记忆犹新。“比如有老人说1956年那会儿,雍和宫看门的是大喇嘛。节假日会把他们这群小孩儿放进去,叮嘱一声别弄坏东西。他们就在里面跑着玩儿,特别开心,有时还会偷枣吃……”

提及往事,老人们神采奕奕的表达让这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的研二学生很是感慨。在谭平平看来,与游客视角截然不同,老住户的“独家记忆”尤为动人。“希望能展现出来,让人们从细微之处去感受历史。”

于是,在她和伙伴们的设计方案《多“样儿”之间》中,一处位于雍和宫的公交站台被改建为具有“记忆收集”功能的亭子。候车者可以看到当地居民的回忆故事,甚至一些老照片。谭平平介绍,方案名称中的“样儿”,既有街区风貌之意,也缘于他们与居民有大量交流,特意强调出儿化音来体现“老北京的味道”。

除了公交亭,荣获最佳创意奖的《多“样儿”之间》还包含着一系列其他设计。据悉,“我们的街区”邀请赛共有4道“考题”——主办方划定了崇雍大街沿线上的雍和宫大街北段、前门东小街、珠市口东大街(桥湾段)以及磁器口大街等四处公共空间节点,每一节点都列出了希望参赛者们解决的几项问题。要求选手为每处节点各出一套方案,对应着解决该节点的某项问题,工作量可以说是非常大的。

有别于谭平平团队在雍和宫大街北段这一节点侧重“历史文化提升”方面的考量,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研三学生王念面对同一节点,则和团队成员选择解决“交通流线混乱”的问题。其中一项设计,便是在雍和宫大街下方设置过街地下通道,减少游人马路穿行,与地面行车进行分流。他们的设计《会呼吸的街道·潮汐之间》,最终荣获优秀方案奖。

不谋而合

向空间和时间

寻求解决之道

具体到四处节点的问题选择与操作策略,大伙儿方案各不相同。但面对老城道路资源有限这一“硬伤”,向空间和时间寻求解决之道的“立体拓展”与“错时共享”思路,在多个团队设计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这次给我们划定的设计空间,面积小而零碎。但社区生活是丰富多样的,就要思考如何实现街道空间利用最大化。”王念介绍,实地探查中,他们发现这些街区的特色之一是早晚高峰人流量较大,其他时间相对空闲,于是设置了一些灵活的城市家具。“比如停放自行车的架子,等上班的人们将车子骑走后,铺上平板,成为小商贩卖东西,或者老年人运动、孩子玩耍的一个装置。”

这很像如今家装节目中“30平米巧变四室两厅”的做法,利用时差,街道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仿佛拥有了生命,《会呼吸的街道·潮汐之间》也由此得名。基于园林专业背景,王念甚至还在绿化设计部分考虑到了植物的“潮汐”--按常绿、落叶乔木、草本花卉等分类,列出了推荐种植植物的名单和观赏期。“日常生活中,苗木的色彩,花果的变化,甚至一天内树叶不同的阴影,都能引起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判断,是符合我们‘潮汐’的理念的。”

《会呼吸的街道·潮汐之间》方案的雍和宫大街地下通道出入口设计

荣获最佳设计奖的北京交通大学《慢漫》方案,对“人与车”的考量则贯穿于全部4个节点。在指导老师之一、建筑系副教授胡映东看来,这充分体现了交大学科体系特色。“无论什么专业,我们始终会关注学生交通意识的训练。这次的题目,我们也认为人与街道最主要的关系就是出行,以问题为导向才是根本。”

令队长贾梦涵比较“得意”的一项设计,是前门东小街的一处菜地。她介绍,原本菜地与人行道有一米的高差,机动车“骑”在菜地外侧特别窄的人行道上停放。“说明这里是有停车需求的,可以在高差的基础上将菜地再抬高一些,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下面停车,上面做成休憩的平台。”

此外,《慢漫》还针对磁器口大街节点中的一条内街做了巧妙的“人车混行”设计。队员邱佳玮介绍,内街的两侧大部分是商户,也有少部分居民。平时行车量较小,人行的需求更大。所以此处没有简单地划定人行道与车行道,而是将整条路高差取消,“拍平”成为更宽阔的空间。通过路口与内部设置,使这条路无法让过多车辆同时通行,且限制车行速度。这样行人拥有充足的空间,也不影响车辆通行。

“其实车流量不大的时候,人车混行并不是一个问题。道路宽度就那么些,在保障行人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让人车共享一个空间。”胡映东解释,这项设计应用到了“安宁交通”的理论,核心便在于混合使用。“想一想小时候爸爸骑车,孩子跟在后面跑,是很美好的回忆。有时不必将各种需求完全割裂开来,车子在前面跑得飞快,人在后面是一种很孤单的状态。”

《慢漫》方案中的立体停车设计

图纸之外

审慎使用技术

防止过度设计

为了交出满意答卷,上百名年轻人在刚刚过去的炎夏,用智慧与汗水为城市解题。书本理论与实际勘访的碰撞,也让这些未来的设计师们在“图纸之外”有所感悟。

“调研时最大的感受是不同人群的想法和需求都不一样,好的设计应该从宏观层面上去调和。”谭平平回忆,在雍和宫大街北段节点走访,队员们的一大感受是这里缺少休憩的空间,想要坐一坐只能去街边小店。附近住户会搬出各式各样的椅子坐在街边,几乎成了一道“风景”。

然而当谭平平询问住户是否需要设置休息座椅,本以为人们会“拍手叫好”,却收到了截然相反的回答。“有老奶奶说,哎呀别设置了,你看我们胡同里的座椅可脏了!”

居民告诉队员,主街附近的胡同里是有座椅的,但常有人在上面做出不文明行为,令大伙儿觉得不舒服,对座椅设置就比较排斥。再一个,搬椅子出来虽然略有不便,倒也可以成为座椅的替代。

“但你说雍和宫大街到底需不需要座椅呢?其实是需要的,包括我们问到的所有游客,都认为能在户外休息是特别好的感受。”谭平平分析,“座椅矛盾”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利用得当。“胡同座椅可能因为位置相对隐蔽,对人们行为约束性不强。那么我们希望在雍和宫大街上设置的休息区尽量”大大方方“展示出来,从座椅本身到地面铺装到周围墙壁,都醒目而符合街区气质,体现历史文化的同时,更对使用者起到行为约束作用。”

类似的感悟也多次被其他参赛者提及,令贾梦涵印象深刻的是,做磁器口大街节点的内街设计时,大家发现这里缺少绿植以及遮蔽休闲设施。“但了解了那条街上商户的需求后,发现跟我们的预期是不一样的。本以为他们会喜欢夏天在户外有纳凉场所,有行道树等等,他们却表示什么都不用,门前这样空着就可以。”

商户的用意或许是空阔的场地利于出入、停车,但这条街上还住着一部分居民,又有着活动休闲需求。“所以前期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以设计者的角度去规划,愿望当然是美好的,就未必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在贾梦涵看来,人和城市处于相互影响的动态之中,更“高级”的设计不是“一次到底”,而要具有一定弹性,为未来留出修改空间。

这也是在种种规划设计大热的当下,指导老师胡映东特别强调的要审慎使用各种技术,防止过度设计。他认为经过若干年生长形成的城市,很多东西一定有存在的道理。改造时宁少勿多,提倡微改造,微介入,尤其不能损害既有的一些状态。“比如原来停车位有10个,我们的设计目标是保留10个停车位,把其他更好的功能给加进去。而不能用新的功能去替换原有的停车位,否则解决了旧问题又会产生新问题。”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魏婧

编辑:TF011

分享到

十余场文创活动北京东城扎堆儿上演 为公众奉上免费文化盛宴

北京青龙文化创新街区近日开街:路修了厕所改了 老城洋气了

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闭幕 万余名设计师参与了上千项设计活动

751国际设计节在北京开幕 本次主题为“好吃的设计”

北京白塔寺街区还原老城温暖 会客厅、老茶馆,重拾胡同情

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 经典设计奖“蛟龙号”铭牌揭晓

北京国际设计周来了: 设计博览会已开幕 什刹海分会场办论坛

北京全市普降中雨,晚高峰出行注意安全

北京今年优化增设公交线路超百条,乘车更顺畅

天通苑添1.2万平方米绿地公园,12月正式建成开放

见火不慌,抬手就灭!北京将每年培训30万“准消防员”

天通苑北长途客运站开通运营,线路覆盖河北北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

实拍北京冬雨,别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