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举办“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 “仙境飘渺”“别有洞天”
近日,台北故宫举办了独具特色的展览:“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展览精选数十幅宋元明清时期以仙山为题材的绘画,分“仙境飘渺”、“别有洞天”、“修行采药·遇仙升仙”三个单元展出。
谢田
明代文伯仁的《方壶图》(局部)
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而言,体现佛教的元素比较多见,但体现道教的并不多见。本次特展所展出的画作中,有瑰奇变幻的仙山楼阁,有隐于山林中的洞天福地,也有民间传说中的昆仑、蓬莱、方壶、瀛洲等仙境。这些画作,营造出“仙气缥缈”的独特氛围,这也为炎炎夏日,带来了一股清凉的“仙气”。除了仙山和仙境,还有不少绘画讲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成仙”的故事,在一片清幽的意境中,呈现出超凡脱俗之感。
宗教是古代艺术史上最常见的主题,中外皆是如此。不过我们看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似乎佛教的作品特别多,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作品并不那么常见。实际上道教艺术品的数量并不少,但道教艺术品大多数看起来并不像佛教那样主题明确,以含义隐晦的居多,北京故宫收藏的《千里江山图》就是道教绘画,但看上去似乎就是山水风景而已,只有专家才能认出其道教主题。
7月1日到9月25日,台北故宫举办了书画特展《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系统展示了馆藏道教主题的山水绘画,此外同期还有《伪好物》和《杏林春暖》两个特展,也有不少道教主题的画作亮相,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道教在艺术作品中的特色。
佛教的目的是成佛,道教的目的是成仙。道教的观点中,成仙好处很多,可以长生不老,可以腾云驾雾,甚至能鸡犬升天。这次的特展上有明末崔子忠的《云中鸡犬图》,画的是东晋道教净明派教祖许逊,传说他136岁时,玉皇大帝封他成仙,授予他“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一职,于是许逊带着家人弟子,连同家中的鸡犬一起上天成仙。
这幅画的特点是,如果你不知道故事情节,根本想象不出这是神仙故事,因为画面上只能看到一行人在山路上行走。主人公的衣服上施加了含水银的朱砂(道教喜欢用水银炼仙丹),再骑上一头青牛,这对古人而言就已经是再清楚不过的道教主题了,但是在现代人看来就太隐晦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修炼到136岁,那怎么办呢?道教认为,还有一个通关的捷径,就是去仙山。中国人自古相信山里有神仙,海上更是会有仙山。《史记》记载,民间传说中,海上的仙山远远的望之如云,到了之后会反而在水下,根本到不了,而有幸到达的人会得到黄金宝玉和长生不老药。根据史料记载,从战国开始,齐燕等国就不断派出寻找海上仙山的队伍,顶峰是秦始皇派徐福带着几千童男童女入海,寻找蓬莱、方丈(也称方壶)、瀛台三大仙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台北故宫本次特展上,展出了明代文伯仁(1502-1575)的《方壶图》,图中画的就是古人心目中的海上仙山,仙山上下都是海,中间云雾缭绕,宫殿重叠。
可是,事实上,“海上仙山”根本没人能去,于是从南北朝开始,道士们逐渐将地图上真实的山川“仙道化”,形成“福地洞天”之说,从而让仙境有了真实性。道士们可以去山中开辟洞府修行,采药炼丹。他们相信,如果有福缘的话,可以遇仙甚至飞升。
传为五代董源的《洞天山堂图》
福地洞天的画,看起来和一般的山水画没太大区别,这次特展上展出了台北故宫的名作,传为五代董源所作的《洞天山堂图》。它是中国洞天画中的极品之作(展期:7月1日--- 8月13日)。这幅画高1.83米,画上一片大山耸立,山中白云缭绕,山上矾头点点,山体以董源创造的长披麻皴加短点相间,再用浓墨敷染,气势雄浑苍郁。下方近景左侧是殿堂建筑,右侧是瀑布流水和桥梁行人。画上无款,只有“洞天山堂”四字,不知道何人所题。
清代初年王铎写了题跋:“神理气韵,古秀通灵,入于(玄)微,董源此图,当属元化”,将此图定为董源所作,但从绘画风格来说,其年代肯定晚于北宋,所以不会是董源真迹。台北故宫的专家发现这幅画的风格和元初名家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接近,推测其可能是元代初年的作品。元代道教十分兴盛,这种巨幅大作还是有需求的,不过我觉得也不能排除这幅画来自南宋后期的可能。
《洞天山堂图》看起来并不像一幅宗教画,因为它和一般山水画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仔细看,会发现白云间有几个山洞,那就是修仙的洞府。怎么知道是洞府呢?一般的山洞都是黑的,但这几个山洞看起来很亮,那是日月精华聚集在其中的表现。通过和明代《名山图》的对比,可以确定画面上的山是山东茅山,建筑是茅山的道观,左下角的小桥叫遇仙桥。桥上有个笼袖抱手的老者,是北宋的上清三景法师刘混康(1036-1108)。另外画上角落里有个小印“清虚府”,应为道观之名,可见这幅画有道教收藏的背景。这些信息虽然在图上,但是非常隐晦,要经过专家仔细研究考证才能发现。
道教认为世上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在这些洞天里会发生什么呢?特展中一幅南宋的传燕文贵《三仙授简图》给了答案,只见画上有一个修道之人,在洞府里遇到了两个神仙,被传以修仙之法,于是也成了仙。
遇不到仙怎么办呢?那就要去采食仙药。本次特展上有一幅南宋的传为李唐所作的《仙岩采药图》团扇,上面就画了一个人在山里采药的场景。按照道教的观念,如果仙药服食得法,就算不能长生不老,活个两三百年还是有可能的。如果仙药也采不到怎么办?那除了日常修行就只剩下炼仙丹了。“丹”特指朱砂,它其实是一种含有水银的矿物质颜料。不过在道教看来,水银可以通奇经八脉,在炉火中烧炼朱砂和其他几种矿物,甚至有机会炼出成仙的药物,因朱砂的红色,而将其称为“丹”。
这次《杏林春暖》特展上传为明代仇英的《玉洞烧丹图》就展现了古代道士炼丹的场景。按照古代道教的说法,仙丹用“转”来评级,一共九转,一转的仙丹,服用后三年成仙,九转的仙丹,服用后三天成仙。甚至人死未满三日,灌下仙丹也能复活。我们今天知道,水银等矿物质是有毒性的,人体的耐受性很低,如果服食不当,真的有可能“成仙”,从唐代到清代,都有皇帝因服食丹药而驾崩。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说,古代道士的炼丹也导致了化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对人类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