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蛇琥珀 0.99亿年“琥珀蛇”在全球古生物界掀起波澜
昨天,两块小小的琥珀在全球古生物界掀起波澜,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团队宣布,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蛇类标本。
琥珀中的蛇皮 摄影Ryan C. McKellar
此次新发现的蛇类琥珀化石标本共有两件:一件是蛇皮琥珀,一件是缅甸晓蛇。这两件蛇琥珀的发现者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和石探记科学团队的贾晓女士,两人与蛇琥珀最初的相识都很偶然;之后,他们与多国学者携手对“蛇琥珀”进行了长达两年半的研究,最终发现了一条有0.99亿年“高龄”的“琥珀蛇”,向世界揭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新物种。同时,这也是全世界首次在琥珀中发现新生蛇,将它“冻龄”的琥珀还表明古代蛇类曾在海洋边缘的森林中生活过。
“鳄鱼皮”里藏着大秘密
2016年初,一位熟悉的琥珀商人向邢立达兜售一块“鳄鱼皮”,原因是这是一块相当大的皮肤。邢立达笑着接过标本,心想着这大概是一只硕大的蜥蜴,但眼前奇怪的模式却令他心里咯噔一下,如此均匀的菱形鳞片让他想起蜥蜴的“亲戚”——蛇。邢立达当即联系了多年好友、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的蛇类研究专家张亮,张亮看了照片之后觉得很有趣,告诉他:“由于身体结构的差异,蜥蜴身体不同区域的鳞片形态并不一致,但蛇躯干上的鳞片其大小和形状都很均匀。蛇的鳞片比较柔软,蜥蜴的则比较硬甚至还有皮内成骨。”这块琥珀出现的皮肤面积很大,鳞片的大小和形状非常均匀,而且从鳞片形状可以推断是属于某种蟒或蚺。
邢立达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他随后联系了母校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生物系的主任、古生物学家迈克尔·考德威尔教授,迈克尔教授对蛇、沧龙等有鳞目化石非常熟悉,当即表示支持这块琥珀中的皮肤属于蛇类,并与邢立达相约于加拿大一起观察标本。
“科学的发现往往非常巧合,多年未见,而一旦出现,则往往并不孤独。”一个月后,就在邢立达拿着蛇皮琥珀快要登上飞往加拿大的班机时,他接到石探记科学团队的来电,“有一个蛇珀!你赶紧看看是不是!”听到这里的邢立达兴奋得有些颤抖,而看到照片之后他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半条小蛇就这样被困在琥珀中!”邢立达说,“我们就这样得到了第二块蛇类琥珀,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块。”
差点儿与“晓蛇”擦肩而过
邢立达所说的第二块蛇琥珀便是贾晓发现,并以贾晓名字命名的“缅甸晓蛇”。谈及这块琥珀的来历时,贾晓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那时我在开一批琥珀的原石,其中一块黑乎乎的料毫不起眼,”她磨开了部分表皮之后,发现其中有一段动物包裹体和一些碳化的植物碎屑,“是不是巨大的蜈蚣?我当时心里还蛮开心的。”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之后,贾晓发现这些“蜈蚣腿”其实是在动物体内,很可能是一只残破的小蜥蜴的肋骨而已,但它的身体有些长。“因为蜥蜴琥珀我已经有几块了,而且这枚琥珀的珀体并不好看,所以我没有继续研磨而是将其收了起来。”贾晓当时还有些失落。
不久后,贾晓看到邢立达发表古鸟琥珀的新闻,发现其中一件曾经与她阴差阳错地“擦肩而过”,这对于一个挚爱虫珀的人来说,心里并不好受。贾晓的丈夫为了安慰她,拉着全家出去旅游散心,在香港转机时,贾晓路过一个小画廊,其中一幅眼镜蛇骨架的画作非常精美,她多看了几眼,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这幅画里面的蛇骨和我此前那块琥珀里的实在太像了!”当她意识到被束之高阁的“蜥蜴”有可能是一条蛇的时候,她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提前改签回到家。“到今天我都清楚记得,当那条‘蜥蜴’被磨去了全部的表皮,重新躺在显微镜下面的时候,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贾晓说,“是的,它没有脚,尾巴残留的皮肤也不同于蜥蜴。”她越看越诧异,马上联系地质大学的邢立达团队,并拍了几十张微距照片传了过去,“对方也很兴奋,反复询问我标本的特征。”当贾晓带着标本给邢立达看时,邢立达激动坏了,他拉着贾晓的手说,这可是超级幸运的一天,他此前只在琥珀中找到过蛇皮,但现在终于找到了蛇骨骼!
“缅甸晓蛇”意义深远
“我们地质大学团队和石探记科学团队在2016年初陆续发现了这些蛇类琥珀,然后耗费了近两年半的时间来重建骨骼的三维结构、分析对比数据、确定蛇的种类等,最终在昨天将研究成果公布。”邢立达介绍,“在显微CT的帮助下,我们发现这个琥珀蛇的个体长4.75厘米,保存了头后骨骼,包括了约97枚椎骨、肋骨和部分皮肤。如果标本完整,琥珀蛇的长度大约为9.5厘米。”
缅甸晓蛇和对应的CT重建 摄影白明
据介绍,与其它脊椎动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是极为稀有的。“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蛇类骨骼的质地都不是很坚硬,能形成化石并保存下来非常不易。而且,此前人们也从未在琥珀中发现过蛇类。”贾晓解释道。
此次研究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此地的琥珀距今约0.99亿年。也就是说,研究团队找到的这条“琥珀蛇”已有0.99亿年“高龄”。它不仅是个全新的物种,也是世界上首例蛇类琥珀。研究者将其定名为“缅甸晓蛇”:种名中的“缅甸”是为了表明其发现地点,而属名中出现的“晓”字,一方面是为了向提供化石的贾晓女士致敬,另一方面表达了“破晓”的喻意。因为这条蛇是一条刚出壳没多久便被树脂“冻龄”的新生蛇,而且它的形态好似一天刚刚开始的样子——在蛇类的进化树上,如果说现生蛇类是树冠上新长出的枝条,那么“缅甸晓蛇”应该是位于树干位置的蛇类“鼻祖”。
在古环境学者的眼中,“缅甸晓蛇”的意义又远不止演化地位这么简单。琥珀里的昆虫、虫粪以及植物残片说明,缅甸晓蛇曾生活在森林环境中。“听上去,这似乎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回顾同时代的蛇类化石出土环境就会发现,当时绝大部分蛇类都是水生的。”邢立达解释道,“可以说,它是人类目前明确已知的,唯一一种生活在陆生森林的中生代蛇类。”
来源: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 李祺瑶 文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