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收集上万张景点门票:记录半生足迹 讲述数十载故事
2018年5月28日讯,78岁的谷连照翻开一本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是一张张五颜六色的门票。退休前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702所工作的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收藏各地景点门票,覆盖除了台湾以外所有省市自治区。“几乎每张门票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如今的老谷,最喜欢坐在家中,细细研读着一张张门票,将满满的回忆讲述给别人听,奔波半生,这上万张门票记录了自己和时代的故事。
谷连照向记者展示天安门城楼门票
天安门城楼门票
见证工作成绩的“军功章”
1964年,大学毕业的谷连照被分配到北京、进了航天口。谷连照收藏的门票第一组就是天安门的,有几十张不同时期的门票。“那时候感觉天安门很神秘,毛主席可是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谷连照说,他最早登上天安门城楼是1965年,当时是参加一个国防科工委的会议,全国各地的代表都来了,会议结束后就有外地代表提出想去参观天安门,说这是“盼望已久的事情”。那时候天安门城楼还没有对外开放,虽然谷连照到北京已经一年多了,也只是远远地望过。
“登上天安门城楼,感觉特别神圣,感到很兴奋!”在谷老先生东高地街道万源南里的家中,他指给记者看,保留下来的天安门城楼门票最早是上世纪70年代的,正面是大红灯笼,上面有金色的天安门,下面写着天安门参观纪念,内页是天安门介绍,封底是注意事项。
这是当时单位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谷连照的“奖励”。天安门城楼那时已经对外开放了,谷连照指着门票上“隐藏”着的细节说,天安门城楼上严禁吸烟,而且禁止拍照,身高1米以上的孩子都得凭票入场,现在这个标线已经长了20厘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40多年来中国孩子们的个儿也长了不少。
谷老收藏的天安门门票各式各样,早期门票上都有“参观纪念”的字样,后来又出现了名片大小、封面是开国大典图案的IC卡电子门票,现在的天安门门票又多了用于电子检票的条形码……“天安门,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那是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谷老说。
在诸多天安门门票中间,还有一张中南海参观券被谷老小心地珍藏着,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同样,因为“工作有点儿小成绩”,谷老还到人民大会堂里逛过游园会,那张小小的请柬也被他细心地保留下来。请柬呈橘粉色,大约是现在两个名片那么大,正面写着请柬两个烫金大字,还有红色的印章样“恭贺新禧”图案。背面写着“订于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一日(正月初三)晚七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春节联欢晚会。敬请光临。”落款是“首都春节联欢筹备工作办公室”。
谷老回忆说,当时他们院里只有七八个同事拿到了请柬,大家在人民大会堂里观看艺术家的表演,歌唱、舞蹈、相声……那时候大礼堂外面还设置了互动活动,比如和体育明星打乒乓球,还有一些游艺项目,特别像一个游园会,在人民大会堂里逛游园会,谷老也仅此一次。
故宫优待券
差点儿从“理工男”变成“文艺男”
在谷连照的门票中,故宫是个“大部头”,而他的故宫门票有个特色,就是“优待券”多。早期的优待券是张粮票大小的纸条,正面印着“故宫博物院优待券”几个字,右边是“副券,只限一人”字样,骑缝盖着故宫博物院的章。后来的故宫博物院优待券已经成为书签大小,也有了故宫的英文翻译“the palace museum”,中间是兽首门环的白描图片。优待券上标明12345,说明可以使用5次。
而之所以有这样多的优待券,和1986年谷连照参加的一次培训有关。“要不是单位不放,我很有可能就跳槽到央视了,”谷连照回忆说,当时他刚刚调到702所工作,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非常注意相关资料的保存,那时候所里刚引进一套摄像设备,但是没人会用。“活儿直接就搁在了我手里,领导安排我去参加一个由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北京青年影视艺术学校联合举办的导演、摄像培训班,上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没少跑故宫,都熟了。”谷老说,他的结业证书是摄字001号,别看他是理工男,可是在一群文艺青年中,他的结业考试是第一名。
当时中央电视台想调他去,谷连照还去央视待了段时间,但是702所没放人,再加上他对航天事业的眷恋,谷老最终选择继续留在702所。“我也是差点儿从‘理工男’变成了‘文艺男’”谷老笑着说。
自那以后,除了本职工作外,谷连照就成为了这套摄像设备的“管家”,用这套设备给702所和中国运载火箭留下了众多珍贵镜头。
威海刘公岛门票
30多年割舍不了的乡愁
谷连照收藏的门票覆盖祖国山河各地美景,其中外省市门票中最多的是威海刘公岛门票,跨越了近40年的时光。而如此频繁地去刘公岛,是因为刘公岛对面的一个小村:谷家疃,那是谷老割舍不了的乡愁。
记者看到,谷老收藏的刘公岛门票票价最早是1.5元,后来的是120元,票面上的图片就能直观地反映刘公岛的变迁。早期的门票图片就是一个停放着两艘渡船的码头,之后门票上的图案就丰富了,出现了甲午海战纪念馆等景点图片。
谷老的祖籍在威海谷家疃,游泳技术好的人,从他们家游泳就能到刘公岛上。刘公岛一直是个军事要塞,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海战遗址,威海湾的水也养育了一代代为民族大义献身的人们,谷老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谷老的父亲叫谷源勋,闯关东到大连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公开身份是大连远洋外轮代理公司的员工,在苏联“竹喜玛”(音)号轮任副船长,党内职务是政委。这艘轮船主要负责从苏联向解放区运送枪炮子弹等重要战略物资,同时还护送过中央首长聂荣臻、刘伯承、李富春等来往苏联。
谷老还记得小时候父亲一出门就是两三个月甚至半年,那时候通讯困难,还曾经有过传言说父亲所在的船被日本人炸沉了,母亲整天提心吊胆。
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就经常带谷连照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到了上世纪60年代父亲响应号召回到了威海老家,再后来就成了谷连照带着妻子孩子回家看望父母……一次次返乡,刘公岛也从一个封闭的军事化管理小渔村发展到现在的著名旅游景点,这也是家乡的骄傲。
如今父母已经过世多年,可是谷老依旧会每三四年回去一趟,看看故乡的山水,告诉孩子们,根在那里。
【记者手记】 这个老谷不简单
谷连照从事航天事业整整40年,在702所就度过了23年,他主要负责航天产品质量检查。“北斗、长征都曾经经我的手进行交付前的质量检查。我们完成了质量检查,相当于发了‘通行证’,火箭才能够运往发射基地发射。”谷老说:“我负责质量检查,谁也骗不了我,各个环节都知道,好多标准都是我制定的。”
在谷连照的“成绩单”上,数字阐释着他的努力:主持参与编写部级检定规程3项;主持参加完成仪器设备技术改造15项;主持组织完成了计量标准器具考核9项;主持组织完成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10项……
“一年得有两三个月在外地出差”,谷老说,在702所他一个人干了三四个人的活儿,管计量、管仪器设备、管质量检查、管摄像……再加上后来成了航天部质量标准检查员,每年得出差至少五六次,每次得十天半个月,许多个春节都是在外地度过的。
说起收集门票的缘由,谷连照说,他上学的时候什么都爱收集,邮票、粮票、地图、门票……后来工作了,长年累月在外面跑,就爱把自己参观旅游的景点门票带回家,和老伴儿讲讲都去了哪里,给孩子说说门票后都有哪些瑰丽风景,结果门票越攒越多。
2004年正式退休以后,谷连照终于有了时间陪陪老伴儿,和老伴儿一起整理自己积攒下来的门票,结果好家伙,竟有近万张。一张张小门票,在许多人眼里没什么价值,可是在谷老眼里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记录了他半生足迹。
“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景点的景色也越来越美,我和老伴儿要趁着腿脚利落,多走走祖国的大好山河,也为我的后半生故事再增加些丰富内容。”谷连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