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韬奋书店成网红单日客流上万 在最喧嚣之处让自己慢下来
“嗡嗡”,手机微信又响了,一个高中同学在他朋友圈状态@我,点开一看,原来是去了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打卡拍照。最近一个月,经常有朋友在微信@我,也是告诉我去了这家店。
作者:千阳
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 赵庆明 摄
这家店在三里屯太古里南北区之间,这是北京最繁华的商区之一。而据我的作者——“三里屯二哥”木卫二——回忆,这里以前名叫“脏街”,有各类夜市小吃,后来经过整顿,“脏街”变成了“文化长廊”,已经有了一个朝阳区的图书馆,现在韬奋书店也入驻了。木卫二喜忧参半地摇摇头:“以后在这里做活动方便,但很多好吃的找不到了。”
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是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业的,三联的自媒体和各大媒体也都报道过,如今俨然成为“网红店”,吸引了许多新老读者前来。继韬奋书店总店2014年“世界读书日”改为24小时运营并获得成功以来,三联几乎保持着每年4·23“世界读书日”都开一家新店的习惯,这当然跟“全民阅读”的倡导有关系,也与消费升级、实体店业态更新有关系。三联韬奋书店的美术馆总店从年初开始闭店装修(下半年开业),其实也是因为之前的装修风格老旧,服务跟不上读者需求。
我起初并不相信三里屯店能这么快开业,因为我四月初去看过一次,那时候还是水泥毛坯。如今看到成品,应该说,三里屯店的设计思路是非常精巧的,在寸土寸金的商区,300平米的面积对于实体书店来说并不大。所以书店的设计方案是向下深挖,留出足够的层高,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铁制长廊环绕,读者可以流动地探寻图书,其丰富性和立体性在形式上已经有所体现。
然而在这压缩的时间和空间里,三里屯店也暴露出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二楼铁栏杆的焊接粗糙,不大美观;扶手质感单薄,栈道狭窄,感觉人多时会被从二楼挤下来;木地板已有些膨起,走上去像《盗梦空间》流动的地板;陈列和选书逻辑性不够,很多书副本量太大,像在填充书架,被翻得比较乱;读者很多,拍照的很多,但也略显嘈杂,失去了安静阅读的环境……
这些问题,有些是因为设计施工时间紧张,导致考虑不够完善;但当一个300平米的店每天吞吐上万人流的时候,有些问题也确实是在所难免的。网上已经有不少网友在吐槽,我也对此表示忧虑,好在书店的同事说,装修方面会收集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完善,目前这个只能说是“测试版”,之后还有一些新的设计要实现,届时应该会更加人性化和成熟。毕竟,这是韬奋书店。
如果从设计感和环境来说,可能很多书店都比韬奋书店要好,但是韬奋书店三里屯店也有些不可被取代的东西,那就是——人。
书店的人主要是店员和顾客。我在店里遇到过书店的负责人王玉姐,每次她都像一个店员一样整理书架、扶起被撞倒的书、把错区的图书归位,时常会抱怨一些读者不爱惜书,这是她多年工作的习惯。我本担心这里的店员多是新人,不熟悉图书的位置,但当我询问“《读库》在哪儿?”时,他仍然能带我找到这本书。记得以前在总店,看见店长跟一位正在哭鼻子、有些委屈的店员说:“无论如何,不能让读者在那儿干等,你得先解决完读者的问题再闹情绪。”如果书店的店员总能保持对书的敏锐,把读者放在第一位,那么其他问题都会解决的。
在“不夜城”三里屯,书店外面灯红酒绿,释放着这个时代的喧嚣;书店里面虽不算静谧,但能感受到另一番清凉气质。我买书结账时,后面跟着一位农民工模样的大叔,他拿了一份《北京地图》,我才知道在这个时代,还有人在买纸质地图。我们习惯追逐着大多数人的脚步向前,但总有一些人留在原地,愿意慢下来。大多数人都用手机查地图,有人愿意用纸图;大多数人来三里屯是为了喝酒买醉,有人是来阅读买书。
夜间书店还会遇到一个问题,有人来书店只是睡觉,不产生消费。怎么办?不办。书店是不会撵人的。韬奋书店的人文关怀,在于它的包容,不管什么样的人,来了就是读者。
有人捧书拍照,有人靠墙阅读,有人喝茶聊天,有人惊喜连连似入宝库……我常想,三联的财富就是拥有一批最棒的读者,他们的出现,才是书店最美的风景。
(原标题:一家网红书店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