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今日主打

北京三源里“爱心担架队”:专业医务人员培训 一键呼叫10分钟赶到

2018-05-07 13:25 北京晚报 TF010

2018年5月7日讯,在许多没有加装电梯的老旧小区,行动不便的老人一旦发病需要送医,便会面临下楼难的困境。如果再遇上儿女不在身边,老人的处境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有急救人员赶到,也往往因人手短缺抬不动担架。

爱心担架队抬老人上楼。

而在朝阳区左家庄街道三源里社区,一支“爱心担架队”的存在,让这里的老人不必为此担忧。五年来,他们随叫随到,帮助上百名老人上下楼,始终分文未取。

临时找人不是办法 遇上急症就很危险

对于家住三源里小区的池师傅来说,2011年底的那次经历让他至今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后怕。

那个冬天,患有脑血栓、常年瘫痪在床的老伴突然发病,池师傅立即拨打120。很快,救护车赶到楼下,可随行的一名女医生和一名女护士完全没办法把她从五楼抬下去。

得知消息的党支部书记刘立新急忙找人帮忙,“我们这小区住的老人多,就算有年轻人,白天也基本都去上班了。”无奈之下,刘立新只能叫来居委会干部,又请保洁员、废品收购员和保安搭把手,再加上自己儿子,勉强用担架把池师傅的老伴抬了下来,“到处‘抓壮丁’耽误了四十多分钟,下楼又花了一二十分钟。”

尽管最终有惊无险,但这场救援行动还是让刘立新深受触动,“总这么临时找人不是个办法,万一遇上急症就很危险,况且抬的人都没经验,也保证不了安全,要是给人摔了岂不麻烦?还是应该组建一支专门的担架队,把成员给固定下来。”

在三源里社区党委书记侯喜军看来,这样的想法不无道理,“我们这47栋居民楼里,有28栋没装电梯,其他就算有电梯,也很难进得去担架。而社区老龄化程度又很高,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33%,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就有500多名,意味着类似情况很可能还会再发生,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担架队由谁来干?三源里社区主任郝志强想到了社区里的停车公司,“过去,停车公司只有在收费的时候跟居民打交道,很少参与社区事务,其实完全可以让他们融入进来,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一番沟通后,经理徐宪军爽快地答应下来,公司的十多名保安全部成为担架队的成员,“刚好24小时都有人值班,又基本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希望借此机会跟居民搞好关系。”

“红灯关爱计划” 为老人装呼叫器

“这些年来,担架队之所以能够高效运转,得益于三源邻里服务社的成立。换句话说,担架队正是整个系统工程中的一环。”2012年12月,这个由党员、积极分子、楼门组长、志愿者组成的公益性自治组织在三源里社区诞生,刘立新作为第一分社社长,组织发起“红灯关爱计划”,“社区里的孤寡、失独、伤残老人是高风险人群,他们如果在家里出现意外,很难被及时发现,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红灯’。”

经过入户、筛选、评估、统计,刘立新从社区中选出21个老人家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并召集7名志愿者轮流值班,“我们提倡‘小老帮大老’,值班的也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现在已经发展到10个人,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

起初,刘立新想过让老人用表情来传递信号,“如果今天高兴,没什么事,就在门口挂个笑脸,有事就挂哭脸。”可没过多久,她就发现这种方法并不可行,“一方面,‘小老’毕竟也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总这么楼上楼下跑也吃不消,另一方面,这也不安全,等于暴露了老人家里的状况。”

再三考虑之下,刘立新想到了住院时用过的呼叫器,“一般在病床上有需要,就可以按一下,护士台那里就能收到。”在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下,21个老人家里分别装上了类似的呼叫器。“只要按下中间的红色按键,这边就会收到提示。”在新源里12号楼旁边的值班室里,刘立新指了指墙角上方悬挂的呼叫系统专用看板,现场演示了操作方法,“下面贴的有红灯互助信息表,根据登记的地址和电话,值班人员可以及时联系,如果需要抬下楼,我们就通知担架队。”

不到十分钟便赶到 医务人员为担架队培训

自从有了担架队,加之被纳入“红灯关爱计划”,池师傅切身感受到了变化。

前年,老伴再次发病,他不再慌乱无措。拨打120以后,他通过呼叫器与刘立新取得联系,由她转告徐宪军。不到十分钟,六名担架队成员便赶到池师傅家里。随后,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顺利将老伴抬了下去,“比原来快多了,心里也更踏实了。”从医院回来,担架队又小心翼翼地把池师傅的老伴抬回了家,这让他感动不已,“来来回回麻烦人家,却一分钱都不收,真有点过意不去。要是在市面上,花钱可都难找这么好的服务。”

在街坊邻里的口口相传中,这支担架队逐渐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急救先行军”。而事实上,除了应急救援以外,担架队还在平时为那些常年不便下楼的老人提供帮助。

“担架队不光要有人手,还必须提高专业性,才能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侯喜军表示,通过社区牵线搭桥,左家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每年都会不定期为担架队开展培训,为队员们讲解基础的急救常识,以及救援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抬担架不单单是个体力活,还是个技术活。在狭窄的楼道里,如何托举、怎样转弯、甚至谁先半蹲都有讲究,还要根据不同病情,使用不同姿势,随时配合好医护人员的安排。”作为担架队的主力,朱要强几乎参与了每一次的行动,哪怕半夜,也同样火速响应,“一趟抬下来,身上都湿透了,但只要能帮到别人,辛苦也值得。”

担架队成员的这些付出,侯喜军都看在眼里,“我们能力有限,没办法在经济上给予补贴,只能利用党建经费,为他们制作‘爱心担架队’的专用服装,至少精神上是一种认可,也便于宣传推广。”

社区关系更融洽 老人找到参与感

令朱要强欣慰的是,如今走在社区里,经常会有大爷大妈主动打招呼,“像家人一样亲切,自己也真正觉得是这里的一分子。”而这也正是侯喜军倍感惊喜的意外收获,“爱心担架队让停车公司和居民的关系更加融洽,能互相体谅,很多工作都好开展了。”

“原来小区里外来车辆只收每小时五毛钱,导致不少车停进来,特别乱,我们通过居民议事会,商讨决定对居民和家属仍按原规定执行,对外来车辆提高收费,这项工作顺利得到落实。”侯喜军还发现,原本让很多老人头疼不已的八九百个地锁,也得以全部拆除,“如果不是停车公司和居民关系大大改善,这都很难做到。”

“像我们这样老龄化严重的小区,不能只是坐等年轻人提供服务,而应当提倡老人不老。”侯喜军表示,在爱心担架队的带动下,三源邻里服务社的工作渐次推开,充分体现了自助、互助、共助的“三助”理念。通过组织居民自发开展志愿服务,自我管理公共事务,让旁观者变参与者。

邻里服务社成立以来,刘立新带领第一分社成员对院内所有住户家庭逐一走访,调查摸底。在充分掌握居民需求、征求意见建议的同时,登记造册,建立人才库,把居民按照特长组织起来,成立了邻里调解、治安巡逻、居家维修、文明养犬自律、出租房屋管理、停车管理等10个服务队。其中,每个服务队以六栋楼为单元,以楼门长为骨干、本楼的居民志愿者为成员,成立相应的服务小组,构建了1个服务分社、10个服务队、60个服务小组、若干名居民志愿者组成的四级立体服务网络,“事实证明,我们可以不把老人当负担,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找到参与感,觉得自己行。”

 

 

来源:北京晚报 宗媛媛

分享到

“最洋气菜市场”变“潮流艺术展”,北京三源里菜市场焕然一新

蔡奇来过的三源里市场成立联合党支部 党员商户有了自己的“家”

北京“三源里”菜市场:菜市场里的网红店 注重发展与世界同步

天通苑添1.2万平方米绿地公园,12月正式建成开放

终于回家了!68件流失英国文物追索回国

天通苑北长途客运站开通运营,线路覆盖河北北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

实拍北京冬雨,别样的美

改造慢行系统、增添口袋公园......北京CBD交通综合治理年底完成

看病不用卡,只需一个码!国家卫健委:“脱卡就医”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