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刺杀骑士团长》被讽“讨好中国”?只因村上春树承认侵华战争

2018-03-30 11:58 北京晚报 TF010

去年二月,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新作《刺杀骑士团长》在日出版,这部据说是“七年磨一剑”的小说引发村上迷的热烈追捧,但与此同时,因书中承认中日战争、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村上受到一部分右翼分子的抨击,被攻讦为“反日作家”、“讨好中国”,甚至发起“不买村上春树”运动。

作者:张玉瑶


《刺杀骑士团长》 (日)村上春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然而,日本主流评论界对村上的写作给予了肯定,认为他触及这些历史问题“非常有勇气”,而就作品而言,这部长达55万余字的小说“可能成为村上的代表作之一”。这一文学出版事件所带来的震荡波传至中国,中国读者不禁好奇这部作品到底写了什么内容。

近日,《刺杀骑士团长》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正式发布前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预售,首印即达70万册,可见村上春树在中国具备的强大读者号召力。这一版译者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林少华,村上最著名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寻羊冒险记》等皆出自其译笔。

书名“刺杀骑士团长”其实是小说中写到的一幅画的名字,出自叙事者“我”的好友的父亲、日本著名画家雨田具彦之手。画面题材来源于莫扎特歌剧《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将剑刺入骑士团长胸膛的场景,但这幅画东洋与西洋杂糅的画风、神秘诡异的构图令其显得非常奇怪。“我”在探寻这幅画秘密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甚至画面上的人物“骑士团长”也走进了真实世界,故事扑朔迷离。“我”发现,老画家雨田具彦及其弟弟分别参与了德国吞并匈牙利和日本侵华战争,后者则因参与南京大屠杀而割腕自杀。这给雨田具彦日后的人生蒙上了阴影,画作《刺杀骑士团长》也和这一段痛苦经验有关。被一向视为是“审美性作家”的村上在这部作品中直接参与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反思,虽然这并非是一部以探究历史细节真相为标的的历史小说,但其以文学的形式展露出一种直面历史的勇气,殊为可嘉。

出生于1949年的村上春树即将年满七十岁,但长年坚持运动使他依然精力充沛,笔力健旺,不断有新作品产出。他早年的作品《挪威的森林》等深受少男少女喜爱,在东亚畅销二十年,日本文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向远认为,这些早期小说描绘了后工业社会高度发达城市社会中的宅人生活方式,充满超功利的审美性,令人耳目一新。而这些年,村上尝试拓宽自己在写作上的可能性,对熟悉他的读者来说,确有一定程度上的“转型”,如2009年出版的三卷本巨作《1Q84》是为致敬乔治·奥威尔《1984》,《刺杀骑士团长》同样有着较强的文本密度和复杂的回旋,呈现出村上的“野心”。村上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过,35岁是人生的转捩点,36岁便进入下一阶段,而《刺杀骑士团长》中的“我”恰被设定为36岁。如果不是巧合的话,村上或许在其中寄寓了某些向纵深处行进的深意。

有意思的是,《刺杀骑士团长》上下部分别叫做“显性理念篇”和“流变隐喻篇”,充满了形而上的意味。所谓“骑士团长”,其实是一种理念的化身,责编姚东敏说,其中蕴含着村上将抽象概念进行具象化的文本实验。她还提到,小说中的另一处转变是第一人称叙事的回归。村上早期的作品惯以“我”为叙事者,在创作后来一些作品时觉得“不够用”,遂开始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海边的卡夫卡》《1Q84》等。《刺杀骑士团长》再次以“我”来统领叙事,或许也映射着村上现阶段创作状态的某些变化。

村上春树这些年来总是被开玩笑似的和诺贝尔奖“捆绑”在一起,其作品也在文学与商业、经典与畅销之间屡受争议,但他每一次“出山”,依然能够成为一个津津乐道的文学话题、一次堪称重大的文学事件。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凭借这种影响力和黏性,他也足以构成东亚文学史上可堪记述的奇异一笔。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