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用相机记录北京胡同的前世今生 东四一带最有古都风貌

2017-10-30 10:34 北京晚报 TF005

2017年10月30日讯,俗话说:北京有名的胡同3000多,无名的胡同赛牛毛。几经岁月,这些胡同既承载了市井百姓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北京城市生活的变迁。有一位退休老人,拿起手中的相机,走访了北京几百条胡同,用照片和文字为人们讲述北京胡同的前世今生。

老阿,本名刘建湘,“50后”,生长于北京的胡同里。退休后,他开始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胡同。除了以照片形式展示胡同的样貌,他还专门去和胡同里的老居民聊天。胡同的历史、故事还有轶事都收录在他的笔下。这些胡同故事,发布在他的公众号“老阿摄影”里,吸引了很多粉丝。有人远在国外,看到他拍摄的胡同,激动得热泪盈眶:对,这就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

胡同故事多靠拉家常

一部相机,一个背包,从2015年开始,老阿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他边走边拍,到今年已经走完了400多条胡同,整理出的文字大约有78万,正在筹备出书。这些胡同的照片和故事,全部发表在网上,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了都觉得亲切,鼓励他多写一些。于是,从今年5月,老阿陆续在公号里又重新整理出100多条胡同的故事。

胡同的故事,他多是从网上搜、从图书馆查,更多还是从胡同里的老居民那里拉家常得来的。那些坐在胡同口摇着蒲扇的大爷大妈,特别愿意聊往昔岁月。靠着拉家常,一些本没有名人和掌故的胡同,也有了不少可写的素材。

平日里,老阿走胡同有自己的顺序,有时候胡同是从中间进入,他还要走到胡同头,从头再走一遍。按他的说法,走胡同不能走半截胡同,要走完整的一条。走胡同很快,但是聊天却是慢功夫,遇上健谈的老住户,经常不知不觉聊了几个小时。

他的读者中有年轻的,也有年老的,但大多数是目前五、六十岁的人。公号里留言很多,看得出都是真情流露。生长在胡同里的人有的外迁,有的出国,他们在网上看到自己从小生长过地方特别亲切,也写下了许多当年的记忆。

东四一带最有古都风貌

老阿从小生长在东城区钱粮胡同,也对这一带胡同最有感情。如果有人第一次来北京,请他推荐几条最有古都风貌的胡同,他一定会力荐东四地区:北边是东四三条至八条;南边是史家胡同、演乐胡同、礼士胡同等。

“从东四拍摄和游览是有讲究的。”老阿告诉记者,东四之所以叫东四,是因为以前立着四座牌楼。同样,西四也是一样。而东单和西单,都是只有一座牌楼。东四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当年忽必烈建造北京城的时候,就是从东四南北大道开始的。

2015年,东四三条至八条入选住建部首批中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从近些年收集、整理街道中他发现,这片区域内自有史记载以来,皇亲国戚、高官武将聚居,其中武将就有数十名之多,实为罕见。比如东四三条住过康熙十三子允祥、爱国将领张治中、名伶孟小冬等;东四七条住过阎锡山、海兰察以及数位将军……这些胡同每走一步,都有历史的痕迹。

如今,东四的胡同仍保存不少老房子,成为时代的见证。比如演乐胡同15号院,现在虽已颓废,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曾是有名的“演乐胡同工人俱乐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老住户经过时都会不由自主看上一眼,勾起一串美好的回忆。

演乐胡同92号院也是人们流连的地方,这里有一棵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枣树王”,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景点儿”。虽然上百年的树龄已经让树干疙疙瘩瘩,但不影响它每年结出脆枣。

老胡同人情味最浓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胡同与老阿小时候生活的胡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老胡同人情味仍在,这也是许多老住户不愿意搬离平房的原因。

老阿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夏天人们就在胡同里铺上草席子睡觉。天热就放上一盆水,随时擦洗降温。那时候,胡同里的人看着星空整晚聊天,孩子们就在边上追跑嬉戏。

生活在大院里特别有人情味。老阿记得,当时邻居厨房里刚揭锅雪白的大馒头,家里孩子上去就抓出一个小黑手印——邻里间可随意到这个程度。那时候,平房居民都没有敲门的习惯,喊一句“张大妈”推门就进屋,就跟去自己家一样。一个院子里的街坊就像一大家子人,谁家煮饺子都得多煮一些,分给左邻右舍。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电视开始在家家户户普及,人们都在各自家里看电视,到胡同里消遣的时代结束了。胡同的夜晚开始变得静悄悄了。

老阿在走访中发现,胡同住家如今保持原住居民的很少。租客之间,如果住的时间长了,彼此也十分熟悉和谐。但是现在年轻人多上班早出晚归,电视和手机又占用了很多人时间,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就比过去少多了。

人与人的亲近才是动人之处

胡同里的老房子、老店铺是最让人怀旧的。许多胡同本身都已经消失了,而健在的老店铺就更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赵府街67号,是一座保留着旧貌的国营副食店——赵府街副食店。在老阿镜头下,店内的深棕色木制柜台以及3口分别盛放散装酱油、醋、黄酱的大缸,这在1956年该店开张时便有。货架上方悬挂着画于1970年代的商品宣传画。店里称重用台秤,算账用算盘,出售的大粒盐等商品都是市场上比较少见的,还提供打酱油、打黄酱、打醋服务。

如今,这家副食店已在北京小有名气,胡同游的三轮车经过该店时,车夫均会向游客介绍该店,这种老式的国营副食店在北京已经很少能见到了。别看店面不大,这里贩卖的可是老北京自己的味道——金狮酱油、龙门米醋都是北京老牌子,六必居酱菜需要用台秤称买。老主顾不用多说话,拿着瓶和备好的零钱往柜台上一放,柜台后的人就心领神会地递上了他想要的。老阿说,这种人与人间的亲近与默契才是国营副食店留下的美好。

胡同里的变与不变

北京的胡同,历经岁月洗礼,有些在不断变化,有些却依然如故。

老阿告诉记者,以前住胡同,人们都是用压水机挑水,后来是全院子里有一个水管子。现在每家每户都水管子进家,不用冬天排队站在院子里刷牙了。

从胡同改造来说,如今的胡同不像过去那样脏乱差,每条胡同都有人保洁,清扫落叶和垃圾,行人掉一片纸,清洁工立刻会捡起来。

现在的胡同安保环境很好,每条胡同口都有保安的身影,这也是胡同社区化的一个体现。

说起胡同里最大的变化,他认为是厕所。住过大杂院的人都知道,以前去胡同上厕所要走很远,有时候还要排队。现在,胡同里几乎三五步就一个厕所,卫生条件也改善多了。

不过有些地方,这些年来一直没有改善。比如胡同里的电话线,密密麻麻像蜘蛛网一样。倡导多年的电线入地一直没有实现,这多少影响了胡同的景观。

随着北京的城市建设,一些胡同也慢慢消失了。对于胡同的去留,老阿有自己的看法。他不同意一味的保留胡同,因为许多胡同实际上已经极为衰败,失去了居住功能。他认为该拆的要拆,该保留的要保留。老阿说他拍胡同就是要把历史保留下来,今天可能看不出意义,但过了几十年后,这可能就是历史的见证,尤其特别是老北京胡同里的人文情怀,特别需要专门记录下来。

除了拍摄胡同,老人还是北京“十二五”规划热心的建言人。《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写入了“完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这是采纳了建言人刘建湘提出的意见。他在建言中提出,应该考虑每一个社区成立一个社区医务室,直接归社区医院管辖。医生可以由社区医院派遣有经验的全科医生担任,也可以派遣退休老大夫。

可能是走街串巷发现的问题多,老人在市政设施改善方面平时向市政府提出过一些建议,最终也成了现实,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傅洋

分享到

留住古都魅力,北京33片历史文化街区有了设计导则

专家建议:重建京城西南角楼 再现古都城墙轮廓

安贞10条背街小巷出台整治方案 将还原古都历史风貌

什刹海将启动新一轮“开墙打洞” 1月10日开始正式实施封堵

方志馆推出古都北京专题展 城市发展文化遗存为主线

旧时北京如何管理运营?九门内百姓生活离不开中央

城市副中心又一重点工程完工,未来这里将成开放式水景公园

今冬北京山区来了头场雪,超美!

胡同疏通京报馆修缮加快了,未来这里将建成邵飘萍纪念馆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值得期待,预计2024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注意了!20日起北京核发电子《北京市居住证》,停发实体居住证

实拍今冬北京山区第一场雪,银装素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