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引导”走上街头 有序交通离不开这群“柠檬黄”
2017年10月10日讯,“师傅,现在是红灯,变绿灯咱再走,给您点赞了啊!”昨天,在丰台区八里河路口,60岁的文明引导员尹建昌举着“你礼让我点赞”的牌子,不时向停下来等灯的行人车辆伸出大拇指。在文明引导员的指挥下,以往乱哄哄的八里河路口,如今变得规矩了不少。不少市民纷纷感叹:多亏了这群“柠檬黄”!
引导员尹建昌和孙平(右)在一起 王琪鹏 摄 北晚新视觉网供图
八里河路口位于繁华的方庄地区,居民稠密,车流量大。以往,右转车辆只要看到绿灯,便自顾自地往前开,从来不会礼让行人。送外卖的小哥摩托骑得飞快,不但闯红灯还经常逆行,让人替他们捏一把汗。有的行人走路不看红绿灯,眼看红灯了还要横穿马路,引得司机不停地按喇叭。“市民爱心斑马线”活动开展以来,路口来了文明引导员,这些不文明现象开始悄然减少。
让不守规矩的人守规矩,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引导员宋泉路说,他以前在公交站台执勤,来到路口执勤后,虽然大多数市民比较配合,但挨骂的次数也多了不少。尹师傅告诉记者,他年轻时在肉联厂工作,脾气可以说是一点就着,但在引导员的岗位上,看见硬闯红灯的也不能跟人家吵,早就练出了一副好脾气。天气闷热晒得皮肤发红,受了委屈还要和和气气地跟人家解释,这样的辛苦不是谁都能受得了的。“这不是为了做志愿服务嘛!”尹师傅笑了笑。
北京市公共文明引导员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平告诉记者,文明引导员的法宝是“柔性引导”,多年来,这件法宝起到了不小的功效。“有的人听,有的人不听,不听的也别硬拦着,他们早晚都会听。”孙平说,引导员不是城管,也不是警察,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十二个字:耐心劝说,善意提醒,明礼讲理。
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柔性引导究竟能起多大作用?有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公共文明引导行动16年来,在公交站台因乘车发生的死伤事故趋近于零,北京地铁的71次提速也离不开文明引导员的默默付出。许多单位发来感谢信:不文明游客不听工作人员劝阻,却很听引导员的话。
今年7月,天坛丹陛桥的不文明“卧客”行为被媒体曝光。媒体报道的第二天,文明引导员便紧急上岗,他们在丹陛桥上站成两排,一有“卧客”出现便去劝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孙平介绍,有一位游客也明白自己做错了,但是面子上挂不住就是不起来,结果引导员一句“我扶您到别地儿休息吧”就化解了尴尬。“我们的引导员都是就近上岗,他们可能和游客就是街坊,开展工作更容易。”说起柔性引导,孙平总是说,引导员是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就是老百姓,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办法。
其实,孙平也是一位“老百姓”。69岁的她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她不拿一分钱工资,一直在义务劳动。从最初的文明乘车监督员,到现在的公共文明引导员,孙平见证了公共文明引导行动发展的全过程。
目前,文明引导员已经带动了上百万名市民,成为推进首都治理现代化的的一支新生力量。但她还有更远大的目标——让每个人都成为文明城市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