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有文化才有凝聚力 东城区开展“十分钟文化服务圈”活动
2017年9月19日讯,说起社区搞文化活动,大概不少人都直接理解成“夕阳红”,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写大字画国画,基本参与者都是退休在家的大爷大妈。年轻人觉得此事与自己无关,无关到了甚至对“社区”这一概念无感的程度。
社区里的小“博物馆” 资料图 阎彤 摄 北晚新视觉网供图
但在东城区,这个刻板印象正逐渐被改变。据北京日报昨日报道,在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东城区把他们首倡的“一刻钟文化服务圈”悄悄做了一个“减法”——少了五分钟,在辖区初步实现了“十分钟文化服务圈”。
报道中提到,从15分钟到10分钟,意味着原先以街道为支撑的文化服务网络,要进一步深入到社区。东城区共有182个社区,按照文化部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要求,每个社区至少应该有200平方米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创建前,40%的社区都不达标。东城区文委发动各个街道、社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采取新建、改扩建、租用、接收配套、整合资源等多种方式来完成这个目标。比如,南锣鼓巷街道与蓬蒿剧场合作,剧场白天当作社区文化活动场地,晚上演出;东直门街道花费数千万元购置了数千平方米的场地;永外街道缩减办公场地,增加文化活动场地;在东花市街道,原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宿舍改造成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东城文委每年给三联书店拨经费,让他们减小经营面积,增加免费阅读的桌椅……创建后,所有社区文化活动空间百分百达标,面积增加到51708平方米。无论是腿脚不好的大爷大妈,还是工作忙碌的上班族,都能够在家门口享受有文化品质的生活。
看到这里,真是对东城区的居民艳羡不已。北京作为首都,一直以浓厚的文化氛围著称,东城区本身就有着地理优势,如今在文化界名声响亮的“三联书店”、“蓬蒿剧场”都接了东城区若干社区的地气,当地百姓的生活质量显然更上层楼。而且,当年轻人也参与到了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后,见面三分情,邻里之间过去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气氛就会大有缓和,如果还能一起吹拉弹唱、唱念做打一番,更是能彻底实现远亲不如近邻这一说了。由是观之,社区前期虽然费时费力为公共文化服务做工作,但一旦和谐社区的氛围带出来,后期的各项工作都会容易开展得多。这既是用绣花功夫做好每件小事,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说了这么多好处,无非也是希望这样的服务能够走出东城区,走遍北京,走遍全国。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关注环境、关注食品、关注交通,但生活不仅仅是衣食住行,好山好水好寂寞的日子并不舒坦。生活还要讲究精神层面的滋养,讲究在自己过日子的这一亩三分地找到文化的根脉,这正是社区工作可以切入的好角度,愿未来的日子里,人人都能出门不远,遍地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