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塔林“刮骨疗伤”不留痕 八月完工后将重新对外开放
京西古刹潭柘寺,拥有78座千年古塔的上塔林和下塔林是难得的清幽之地。目前,这片塔林正进行大面积修缮而闭门谢客,今年8月完工后将重新对外开放。
3月30日上午,施工人员正在对潭柘寺下塔林内的古塔进行修缮。 本报记者 邓伟摄
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的塔林,如何在文物古建筑专家的“魔术”下“固本疗伤”又不失沧桑古朴的魅力?记者特意探访,为您揭开古塔修复的奥秘。
推开下塔林朱红色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连成片的几十座古塔,参天古树的遮蔽让塔林更显静谧幽深。古塔前,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忙碌着。
“他们正做的工序叫‘勾缝’,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渗漏到塔身里,同时也起到修饰美化的作用,这是对古塔进行‘固本疗伤’的最后一步。”走到一座正在施工的古塔前,房地集团古建分公司副经理陈会征说。
站在塔前乍一看,你会察觉不到古塔动过了“手术”。凑近了仔细瞧,才发现古塔的病害部位进行“挖补”换了砖。原来,工人们在施工前特意挑选了与古塔色彩相近的砖料进行剔补,使其充分融入到古色古香的原有风貌中。
潭柘寺的塔林,最远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但从未进行过大规模修缮,绝大部分的塔,包括塔座、塔身、塔顶、塔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和损伤,这些病害直接危及塔的寿命。眼下,每一座古塔都有了数字编号的号牌,它们正等待专家一一“会诊”。
“每一座古塔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修缮方案。”陈会征说,古塔造型各异且雕刻精细,塔身点缀有莲花瓣、如意头、雕花、斗拱等繁多细节,就拿一个如意头来说,在不同年代的古塔上模样都不同。因此,这些国宝级文物在“动刀”前还需经过古建专家的“会诊把脉”。
“还有一大难题就是树长在了古塔上。”顺着陈会征手指的方向,记者才留意到古塔上还有绿意,广慧通理禅师塔的塔顶上长着一棵掌腕粗的小树,妙严大师塔附近的一座小塔旁,一棵大树拔地而起与塔共生。陈会征说,影响古塔结构安全的杂草、树木会修剪清理,紧贴古塔的树将被保留。
给塔林“刮骨疗伤”,看似只是简单的换砖修复,其实背后是几十道复杂的工艺。
在潭柘寺附近一处民宅的项目办公地,记者看到了古建砖的样品。“从采土到制成,这些砖的制作得经过五年时间,都是在古建砖瓦厂纯手工烧制,达到足够强度的同时,还要尽量还原古砖原来的样式。”项目负责人、古建修复专家季荣贵介绍,这些砖经过切割、打模等工序的粗加工后,还不能直接替换到古塔上。古塔需要的砖型各不相同,得先经过严格的测量和比对,再对砖进行细加工,才能严丝合缝地吻合塔身。因此,这些修复用砖,几乎没有哪两块是完全一样的。
塔林上的古砖如果风蚀程度超过三厘米或损坏了三分之一,就要全部替换。季荣贵说,古建修复有句行话,叫做“剔凿挖补”,要“补”的不只是砖,还得有灰浆进行黏合。灰浆也有大门道,行话叫“九浆十八灰”,不同的配比制成不同的灰浆,以达到黏合古塔不同部位“零件”的要求。
记者留意到,参与塔林修缮的,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师傅,这和年轻人居多的普通施工队大不一样。“修复塔林的师傅有四十多位,都是古建修复专家,至少有二十年的从业经历。”陈会征说,古建施工门槛高,师傅们都是打年轻时就拜师学艺,摸爬滚打十余年才能出徒并传承师傅的手艺。
这次修缮,塔林区域的园林环境也将得到提升,清理杂草、灌木的同时,重修周边的甬路和围墙。
“我们希望千年塔林更添光彩,也让游客们重新认识这里掩藏的深厚历史文化。”陈会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