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老人北京寻亲:我的姊妹你在哪儿? 红军转移时她被寄养在延安农户
2017年3月16日讯,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西吴起镇,延安成为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但革命尚未结束,战士们继续转战陕北、东渡黄河,踏上了抗日解放的新征程。为了全力以赴,一些人选择把亲生骨肉寄养在延安农户家中。也正是这一次别离,许多襁褓中的娃娃,今生无缘与亲生父母相见。七十多年,光阴荏苒,记忆被冲得粉碎,但亲人间那经历炮火淬炼的思念,让人时至今日都难以忘怀。所以当《北京晚报》得知,一位陕北红军的女儿,可能有亲姊妹在京生活的消息后,我们决定参与这场温暖接力——为77岁的“兰娃”王凤英,寻亲。
每每想到身世,王凤英总是泪湿满襟。
养父的“谎言”
王凤英手持养父的照片和她(小图右一)与童年玩伴的合影。
3月6日下午,记者抵达延安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往红军英雄刘志丹的故乡,也是王凤英老人的现居地: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杨城村。
见到这位住在石窑洞里的老妇,记者既欣慰又心疼。欣慰在于,老人77岁了,身体很好,她的手温暖、有力。心疼的是,一提到身世,老人就止不住地流泪。岁月,在她红褐色的面颊上留下刀刻一般的皱纹,泪水在沟壑间流淌着。
擦掉眼泪,王凤英打开了一只落满灰尘的木箱,这里面,装着子女为她购买的食品,还有她珍藏的老照片。泛黄的相纸里,有她养父的面容,有她十岁时与玩伴的合影,但唯独没有亲生父母的身影。
记录王凤英生活的资料很少,图为她丈夫的证件和她这些年和家人的合影
住在同村、现年92岁的郭洪银老人见证了这段过往。他说,王凤英出生40多天时,就被红军父母寄送到养父王仲云家。那时,王家是延安当地的老农户,是红军可以托付的人。因为王仲云喜欢陕北的蓝天,他便给王凤英起了个乳名,叫“兰娃”。
也是打那之后,王仲云抱养“兰娃”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村。但脾气倔强的王仲云,始终三缄其口,更不愿意村民对此有半点议论。直到后来,王凤英的玩伴透露出一点风声,她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并不在身边。郭洪银老人至今还记得,解放前,王家一直生活在延安市枣园镇杨崖村,这与红军驻扎的枣园镇邓家沟村仅有一河之隔。一开始,王凤英的红军母亲还多次到王家探望她,还会说说话,抱一抱她。但终究是王凤英年纪太小,没留下任何记忆,直至1947年,王凤英的父母随部队彻底离开延安。1949年解放后,王凤英的生父曾回到延安寻找女儿。村民们都知道“兰娃”还活着,但这是别人的家事,大伙儿都不敢多言。面对生父的询问,养父王仲云更是一口咬定:“兰娃已经饿死了。”可事实上,“兰娃”那天正在山沟里放牛。她浑然不知,自己和生父重逢的机会,就此错过。
王凤英开始疯狂地打听自己的身世,但王仲云仍然是闭口不谈。但他答应“兰娃”,会在自己去世前说明情况。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位老人却在意外中突然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