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援助拉萨,是一幅可与海拔比高度、可与风沙比坚韧、可与草原比广阔的气壮山河的奋斗画卷。”拉萨市“对口援藏30周年成就展”上的这句话,引发了许多援藏干部共鸣。
今年是对口援藏30周年。30年来,北京市派出1280余名援藏干部人才,他们扎根雪域高原,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同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西藏的发展出力。
从基础设施到文化产业,从看好病到上好学,从兴产业到能致富,聚焦6大领域,北京累计投入援藏资金近70亿,实施援藏项目800多个。
如今,拉萨的发展处处留下了首都的烙印,处处镌刻着援藏的丰碑。北京的援助,对藏族同胞来说,犹如“茶和盐巴”一样珍贵。
143项“北京援建”遍布大街小巷
拉萨与北京相隔3600多公里,但行走在拉萨,能看到许多北京元素。
早期援建的北京路见证着拉萨古城的变迁,成为核心区重要景观大道;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的拉萨群众文化体育中心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小鸟巢”;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今年高中部录取分数线701分,成为当地最“吃香”的中学之一。
拉萨群众文化体育中心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小鸟巢”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同时确定了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及其下辖一区三县,包括城关区、堆龙德庆县(后设为堆龙德庆区)、尼木县、当雄县。
30年来,北京援建的143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遍布拉萨的大街小巷。这是京藏心连心的历史见证。
北京援藏围绕基础设施、产业、教育、医疗、交往交流交融、文化6个领域。“这些领域也并不是‘齐头并进’,最初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主,随后以产业和民生为重点,近年来向‘三交’和文化倾斜,可谓‘多点开花’。”北京援藏指挥部规划部部长赵旭阳说,从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始,北京援藏项目、资金坚持向基层倾斜和民生倾斜。
走进拉萨市城关区的西藏净土乳业有限公司,“打造高原乳都”的标语格外醒目,三条生产线正出炉一盒盒牛奶。“今年我们特意加了一条生产线,专门做高端常温奶,除了销往本地,正在走向四川等地市场。”净土乳业副总经理段旭睿介绍,北京援藏干部在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思路——走细分市场,做“学生奶”。段旭睿回忆,从获得“学生奶”标志使用许可,到为学生提供“每天一包奶”,现如今公司牛奶年产量达到2000多吨,14万拉萨市中小学生喝上了高质量的“学生奶”。
8月底,尼木县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樱桃大棚里,一棵棵一人多高的樱桃树整齐排列、长势喜人。在北京援藏资金的支持下,尼木县尼木乡聂玉村去年建起了26个樱桃大棚。结对支援的顺义区龙湾屯镇16次派专家到园区,手把手指导栽植的方法和技巧,保证樱桃树苗的成活率和产量。今年,园内樱桃树产果5200斤,销售额40万元。
拉萨市尼木县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棵棵樱桃树长势喜人。北京来的农业专家朱双民(左)正在指导藏族管护员樱桃树的种植要领。 产业发展是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有效路径
北京结合受援地资源禀赋,将援藏资金中的12亿元用于支持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同时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引进到拉萨,不断提升当地内生发展动力。
拉萨群众吃水三年“三级跳”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30年来,北京累计投入援藏资金近70亿元,援建项目超800个。
“其中,许多都是创造了第一的项目。比如世界唯一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西藏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拉萨市群众文化体育中心;拉萨市首个大型儿童主题乐园——拉萨德吉罗布儿童主题乐园,填补了历史空白……”拉萨市发改委副主任尼玛次旦向记者介绍。
不仅在城市,基层区县也发生着变化。眼下,在尼木县城东南方向,一座占地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人民文化公园正在建设中,到明年下半年,公园将对外开放,惠及上万群众。
“以前,没有大型的健身公园,群众只能在街心公园里休闲。”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尼木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李明杰介绍,这也将成为尼木县城里的首家综合公园。
在北京和拉萨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以前喝的自来水,烧久了有水垢,现在打的免费直饮水,没了水垢,喝得更放心。”堆龙德庆区乃琼镇乃琼社区村民仓决喝着在直饮水站打的水做的酥油茶,心里甜滋滋的。
这得益于北京投入3200万元援藏资金实施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健康饮水项目,该项目共在堆龙德庆区布局102处直饮水站,惠及2.6万余户、9.1万人。
在北京援藏资金的支持下,当雄建起了北京自来水厂
说起吃水难题,当雄县当曲卡镇一组村民扎西多吉也有感触。“以前夏天是带个水桶去水沟取水,再背回来,冬天就在井里取水。”在北京援藏资金的支持下,当地建起了北京自来水厂。2021年6月,新水厂揭牌投入使用,县城日供水能力由过去的2000吨提升到4200吨,达到饮用水的国家标准,群众从此喝上了放心水。援藏干部没有止步于此,他们还把高原上的冰川雪水做成了“当雄好水”,进入超市销售。
从远距离背水到自来水入户,再到免费享用健康直饮水,最后把水做成产业,3年间,拉萨吃水用水实现了“三级跳”
得益于北京投入3200万援藏资金实施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健康饮水项目,该项目共在堆龙德庆区布局102处直饮水站,惠及2.6万余户、9.1万人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育医疗队伍
北京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可以称为标杆工程。
2014年,北京市率先以成建制的方式选派援藏教师,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先河。作为起始校和样板校,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被评为自治区首批示范高中。
数据最能说明成绩:2015年到2024年,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高中部录取分数线从380分提升到701分,翻了近一倍;本科升学率从当年的41.55%攀升至今年的95.73%,重本率从9.74%提升至75.94%。
这背后,北京老师带来的教学方法发挥了作用。主抓教学的副校长宋东明2022年7月从北京市第十中学来到拉萨。“想要提升教学质量,那就先听课,进行课堂诊断。”宋东明还记得,一堂课下来,老师们的确讲得很热情,但孩子们却没什么反馈。
北京老师带来的教学方法发挥了作用
问题出在了提问上。“老师们都是问学生们‘对不对’‘是不是’,课堂提问有效性差了些。”从那之后,宋东明对学校老师们的教学进行精准分析、诊断,先提升老师教学的能力,再鼓励老师们做科研,以研促学。
本地老师对此深有感触。2015年入校的地理老师白玛曲吉直言,这些年自己的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前主要是我来讲,现在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多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让白玛曲吉惊喜的是,教学方法改变了,提升的不只是学生的成绩,还在改变着他们的状态,“以前孩子们胆小,害羞的时候喜欢摸自己的头,现在在课堂上敢于发表意见了。”
在拉萨,医疗卫生事业也因为有了北京援藏团队的辛勤付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5年8月,北京市第一批“组团式”医疗人才来到拉萨,拉开了医疗人才成规模、成建制援藏的序幕。2017年8月,拉萨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结束了西藏地市人民医院没有三甲医院的历史。2024年,在援藏医生刘揆亮的帮助指导下,一名医生考取了华西医院消化内科的博士研究生,成为拉萨市人民医院培养出的第一名博士研究生。
在拉萨,医疗卫生事业也因为有了北京援藏团队的辛勤付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本地医生梁建2017年到拉萨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工作,和来自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的援藏医生刘揆亮“结对”。“拉萨本地居民由于饮食习惯问题,患胆结石、胰管结石等较多,治疗胆胰疾病的微创手术ERCP术属于四级手术,如果是老人等有基础病人群,死亡风险较高。以前,这个手术一年也就做四五台,2017年之后明显多了,去年做了1300台,都是微创技术。”
“以院包科”“师带徒”“组团式”援藏,不仅提升了受援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更注重培养本地医务人员和医疗力量,变“输血”为“造血”,真正为拉萨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近年来,对标拉萨高质量发展需要,继“大组团”后,北京又创新开展短平快的“小组团”援藏。目前,已组建了市场、城市规划建设、旅游3个自治区层面“小组团”和综合交通、信息化2个拉萨市层面“小组团”,北京来的专家精准灵活帮助拉萨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可以说,首都大后方都是援藏后备军。
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
“来了就是西藏人,一心干好西藏事”“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一批批援藏干部无怨无悔,把个人的理想、价值与西藏结合,为西藏发展倾情奉献。
开学季,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梁新站在校门口,迎新工作,他已经做了6年。
梁新并非本地人,而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丰台学校。2018年到现在的6年间,他两度延续援藏工作期限只为了一个目标——“学校硬件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教学质量也稳定提高,我还想见证让学校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改变,这一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在拉萨,像梁新这样的援藏干部人才,还有很多。当雄县,距离拉萨市区17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300米,是拉萨海拔最高、氧气含量最少、位置最偏、条件最艰苦的区县。援藏两年多,当雄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闫涛走遍了当雄每个乡镇,到过大部分村庄,走访了大量的牧民群众,为当雄引进天然饮用水、牦牛肉等20多个援藏项目,在这个连青稞都种不了的地方栽下了“摇钱树”。
对口援藏30年,北京累计派出十批共1280余名援藏干部人才。各级党组织严格落实平级择优选派要求,注重从优秀年轻干部中推荐选派干部,持续充实和加强援藏干部人才力量。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在援藏精神的激励下,一茬茬来自五湖四海的援藏干部人才豪情满怀、接续奋斗,跑好援藏“接力赛”,用实际行动诠释使命与荣光。
拉萨学生农牧民走出高原开眼界
除了“引进来”,不少拉萨干部、学生也“走出去”,来到首都,两地交流交往交融日益繁荣。
北京援藏指挥部每年组织拉萨中小学生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京拉两地中小学生还在国家大剧院同台演出。结对子、交朋友、写祝福、互赠纪念礼……在欢声笑语中,一粒粒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今年4月到7月,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高三八班的藏族女孩拥措和14名同学来到北京燕化附中,开启了为期3个月的“集团化访学”。这是推动交流交往走向深度交融,“组团式”教育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尝试。每年还有近千名拉萨老师到北京教研学习,这一做法在拉萨已形成常态化机制。
今年暑期,北京援藏30周年·2024年京拉“心连心”艺术周文艺汇演活动在北京艺术中心举行;援藏剧目《四季牧歌》在北京、南京等城市巡演,把援藏的故事通过精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演出,讲给内地观众听。
一架架航班、一列列火车,正载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农牧民、基层干部等群体走出高原。
“对口援藏工作是一场双向奔赴。30年援藏历程,是一段跨越山川、跨越时代的壮丽征程。”北京援藏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王明哲说,拉萨发展、富民兴藏是京拉两地共同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援藏干部与本地干部还将一茬接着一茬干,为拉萨高质量发展接续奋斗,在赓续弘扬援藏精神中谱写新篇。
在拉萨这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上,一座独特的博物馆——牦牛博物馆,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它不仅是文化的宝库,更是北京援建拉萨的深情见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任珊
流程编辑:U07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