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疏整促”后腾退地下空间持续优化再利用,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防资源经过“变身”,融入市民生活之中。什么样的商业经营模式适合搬入地下?怎样对接百姓需求,打造有亮点的便民空间?在“唤醒”闲置或被占用地下空间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应持续加以讨论思考,使得人防工程改造提升更有温度,不断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因地制宜布局 实现功能适配
半个多月前,位于增光路北侧的中海馥园小区,多了一处社区活动空间。该空间由人防工程改造而来,完工后,甘家口街道牵头组织消防、防汛等多部门开展联合检查,确保空间改造合规安全。
近日,记者来到中海馥园小区实地探访。这处地下空间位于4号楼B3位置,与停车场一墙之隔,划分为棋牌室、图书室、会议室等三个区域。几个房间面积都不算大,走廊外墙上悬挂有国防动员相关知识的宣传板。
棋牌室内,摆放着两张桌子,靠墙排列着十余把椅子,由于启用不久,显得比较空荡。图书室则有一面墙的书柜,数百本图书,以政治理论学习、养生护理、社科小说为主。记者探访期间,暂未有居民来此活动。
4号楼位于小区最南侧,紧邻小区围墙。而就在墙外树荫下,十余位老人分成两拨,团团围坐,打牌聊天很是热闹。提起新开放的活动空间,老人们大多表示知晓。“就在这儿”,一位阿姨用脚点点地面,示意活动空间几乎就在大家所处位置的下方。
正值下午,户外天气炎热,又有蚊虫侵扰,为啥老人们不去室内棋牌室玩牌呢?一位老人想了想,道出“奥秘”——打牌看似需要的地方不大,其实不然。因为很多时候大伙儿是边玩边聊天,还会有不少人围观,包括下棋也是一样。“之前我们就有一个改造出来的地下棋牌室,除了冬天有几个打麻将的,平时也没有人。”她指指相隔三五米外的另一桌大爷们,“像他们还有抽烟的,在外面味儿就散了,在屋里怎么弄?”
比起用作“棋牌室”,有老人提议,可以考虑摆上乒乓球台。“其实球案才适合放在室内,避免风吹雨淋弄得太脏。地方也不用太大,四面有墙还能防止乒乓球乱飞。”
“有孩子的书吗?”听说地下空间还有图书室,一位尚未实地参观过的老人询问。在得知有少量童话故事书后,很多家长表示,“能不能尽量以儿童读物为主,方便家长带孩子去看。”
运转“不能闲着” 倡导共享共管
中海馥园小区的地下空间是刚刚开放使用的,与其模式、大小相近,在东四环边的晶都国际小区,今年初投入使用的“晶彩小屋”,已平稳运行大半年,或积累了一些参照经验。
走进晶都国际3号楼C座负一层,灰色地面上五彩缤纷的线条,搭配白色墙壁、灯光和精美装饰,尽管身处地下,整个空间依旧显得明亮、温馨。记者看到,晶彩小屋共有三个功能区,包括一间文体室,一间阅览室,以及公共走廊空间。
文体室内,安装了镜子,话筒、音箱,还有一个装了多种药物的急救箱,便于居民进行排练活动。阅览室则基本走“儿童路线”,三层低矮书架上,书目摆放整齐有序,靠墙放置着十余种儿童玩具。墙壁上,张贴有《晶彩小屋空间使用须知》,写明进入小屋后要保持环境卫生,离开时要将物品恢复原位并带走垃圾等,还有多处“禁止吸烟”“一起保持环境整洁干净”等提示。
“我们经常去,今天还带孩子看书了呢。”小区居民彭女士说,晶彩小屋的建成,让像她这样的宝妈多了一个安全、安心的地方陪娃。“之前,我们都没什么地方可以去,冬天只能带着孩子在一楼大厅遛弯。”
居民吴女士说,她每周至少会去一两次晶彩小屋。不少居民将自己闲置的书籍、玩具、模型等捐赠出来,“共享”育儿。人多时,会有十几个孩子一起看书玩耍,有时还会举办活动。
酒仙桥街道电子球场社区党委书记燕艳介绍,此前多年,该处地下空间一直用来存储物资,改造后,小屋已成为居民学习活动的共享空间,同时也是实践居民自治、自我监督管理的公共空间。这一过程的顺利推进,背后有什么“秘诀”?
“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摸准居民需求。”燕艳称,晶彩国际小区有900多户居民,少年儿童、全职妈妈和带娃老人较多。她经常听到居民反映,希望小区内能够有一处公共空间供居民遛娃、活动。“社区居委会持续摸底,我个人入户调研也记不清有多少次。”
从最初摸底需求、选址,到装修、改造,几乎每一个环节,小区居民都有充分的参与感。地下空间开放后,在维护管理上,社区联合物业公司每周进行一次大保洁。平日则倡导居民共享共管,制定公约督促大家遵守,针对不文明现象及时在居民群提醒纠正。
在使用运转上,地下空间更是“不能闲着”。燕艳介绍,晶彩小屋的阅览室和文体室“一静一动”,走廊空间也可举办活动。平时除了居民自发的阅读、舞蹈、文娱排练之外,社区还经常邀请热心居民、某些领域的专家或“达人”来到地下空间,为大家举行品茶、手工制作、健康义诊等活动。
选址细细考量 兼顾租金流量
除了在社区内部“挖潜”,免费将地下空间提供给居民使用,还有部分地下空间,经过改造后成为对外经营的商业体,用以补齐社区短板,为周边居民提供便利。不过,毕竟地理位置相对特殊,不同经营业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十余天前,位于槐柏树街北里4号楼的智能方便民服务综合体正式运营。其地上面积1200平方米,涵盖了便民超市、中医养生等生活业态。地下同等面积,则以红色为基调,搭配复古电话亭、人力车、老照片等等,打造成一条网红怀旧街区。
工作人员称,这里曾经是餐厅的库房,后来闲置多年。智能方品牌接手后,将其改造一新,除了主营的智能便民存储仓业务,还引入咖啡店、理发店、鲜花店、阅读空间、便民奶站等诸多商铺。
下午四时许,一位大妈坐在三元牛奶的店面门口,正听员工介绍一些产品信息。不远处的师姐美发店内,店主师女士,刚送走一位前来理发的老主顾。“我这家店开业还不到一个月,是从我们之前的老店分出来的。”师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和哥嫂共同经营着一家理发店,已经有20多年了。槐柏智能方地下空间改造完成后,她“独挑大梁”来此处又开了家店,与老店相距不远。
愿意在地下开店,师女士看中的是租金比较实惠。“同样大小,我这店要是放在地面,一年就得20万,在下面每个月租金只有几千块。”当然处在地下,市民一走一过是看不到的,地面虽立着一块列有店铺名称的标牌,也不够醒目。好在多年经营,师女士凭借热情和手艺,积累了不少回头客。“顾客知道我搬到这里,会特意在微信上联系,约着过来理发。”
目前,智能方品牌已利用地下空间,改造建成了类似模式的七家网点。位于感化胡同3号院的点位,早在5年前便已投入运营。步入其中,多个小房间分布在走廊两侧,如同办公室。墙上的指示牌,标明是什么店铺。记者看到,有近三分之一房间处于空置状态,一些开业初期作为“亮点”的业态已没了踪迹。探访期间,有两位女士来到楼下,询问前台工作人员哪里有裁缝店,称是看到地面指示牌上有“缝纫修补”,特意下来寻找。
“裁缝店没有了,外面的牌子还没更新。”工作人员回答。她坦言,地下店铺的更迭还是比较频繁的。相较之下,智能便民存储仓业务的经营状况更为乐观,“现在就剩五六个能挑的,其他90%都租出去了。”据她观察,能存活下来的店铺基本会同时做线上生意,买了东西能发快递,或有老主顾、回头客支撑,主要依赖人流量的会比较艰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魏婧,李松林
流程编辑:U07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