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经市政府批准,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已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对社会公布。该名录是继首都功能核心区两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公布后的又一名录,共有圆明园等421处传统地名列入。
系统保护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
三山五园是始建于辽金、形成于清鼎盛时期,以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和畅春园。
2023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海淀区政府,组织开展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的研究和评估工作。在对三山五园地区历史与文化发展脉络分析的基础上,团队利用多方查找的历史文献、古地图资料等,对三山五园地区地名的出现年代、得名由来、历史沿革进行考证,发掘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从历史、文化、艺术等角度分别对清代皇家园林地名、赐园私园地名、山川地名、近现代教育地名以及其他文物古迹地名等进行价值评估。
综合考虑地名产生和使用年代、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地名现状与影响力等因素,圆明园等421处地名被列入三山五园地区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应保尽保,门类齐全”
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列入保护名录的421处传统地名,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类型丰富多样,包含了三山五园地区主要的地名类型。
历史上的三山五园形成了“三山五园为核、赐园私园集群、山林稻田抱拥、水网御道串联、村镇寺庙棋布、八旗环列护卫”的独特格局,与之相对应,保护名录也包括了园林地名、山川地名、道路交通地名、村落旗营地名、近现代教育地名以及其他文物古迹地名等6个类别。这些地名具有指位功能,可以标识事件发生地点、勾勒重点区域轮廓、凸显三山五园地区的主体结构。
二是空间分布广泛,涵盖了新总规中确定的三山五园地区68.5平方公里范围。
所选名录不仅包括了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等五大皇家园林地名,还包括了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山地及昆明湖等水域名称。此外,散布于园林与山水之间的还有村落、旗营、道路、文物古迹等地名,这些地名成点、成线、成面分布,织补连缀,构建出一幅完整的三山五园画卷。
三是时间上古今延续,厚古不薄今。
此次入选保护名录的地名,出现年代上可追溯到辽代,如香山(北辽皇帝耶律淳死后,“葬燕西香山永安陵”);辽金元及明代也有较多地名留存,如金代的玉泉山、元代的碧云寺、明代的杰王府等。
在对新中国成立以前地名进行保护的同时,也注重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地名的收录。三山五园地区的许多重要道路,如颐和园路、成府路、香山路等,之前没有名字,新中国成立后对这些道路进行了修整并作了命名,体现出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
四是体现时代特色,传承红色基因。
三山五园地区具有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保留了大量红色地名。为了能够展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建立新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程,名录对重要事件相关地名进行了收录。
如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从到达清华园车站,经过成府路、清华西路到达益寿堂,再经过青龙桥东街、青龙桥、香山路,到达香山,进驻双清别墅和来青轩,并利用丽瞩楼、思亲舍、镇南楼、镇芳楼、小白楼等作为办公场所,这些地名连缀起来就是重要历史事件的完整叙事,它们的保存和保护,有利于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将传统地名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项重要探索,在国内外均具有创新意义。据悉,今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海淀区政府将继续组织开展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二批)的编制工作。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陈雪柠
流程编辑:U03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