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三大建筑伫立“绿心”森海,飘逸瑰丽、辉映古今。
北京城市图书馆内部。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公共论坛。
北京艺术中心。
记者从副中心工程办和北投集团获悉,11月15日,首都博物馆东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顺利通过工程竣工验收,这标志着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全部竣工验收,为实现年底对外开放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九龙漱玉”的白浮泉,到“一枝塔影”的燃灯塔,82公里的大运河北京段古迹丰富、人文荟萃。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文化粮仓”北京艺术中心、“森林书苑”北京城市图书馆、“运河之舟”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建筑,与行政办公区隔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建筑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总建筑规模约30万平方米,项目设计方案通过国际征集产生,均出自世界一流建筑设计团队之手。四年时间,它们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副中心速度”和“副中心质量”,向世人呈现出运河北首千年之城拔地而起的勃勃之姿。建成后,三大建筑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中心、活力中心、市民文化休闲娱乐中心,打造本市又一代表性新地标。
三大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复杂,构件加工与施工安装难度空前。北投集团重大项目总监、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四年间,北投集团发扬“工匠精神”,科学统筹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参建单位,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攻克多个单体建筑一体化建设、BIM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台应用、大跨度高凌空钢结构应用、世界级超高玻璃幕墙加工制造等多个行业领域技术难题,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实现了许多国际领先的创新之举。
晚上,以大运河漕运码头两岸的通州古粮仓为设计理念的北京艺术中心点起“繁星”,4134块折叠铝板幕墙与31108个点光源、5500米顶面线槽灯、1200米线条灯贴合相融,如同舞台大幕缓缓升起。中秋节前夜,“文化粮仓”迎来测试演出,运河畔,几百名观众提前奔赴了一场与音乐的特别约会。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期间,北京艺术中心又奏响了波澜壮阔的运河音画,北京歌舞剧院青年歌唱家高亢吟诵,气势恢宏的打击乐声响起,观众穿越厚重的历史被带入到古老运河的开河节,进一步诠释着这座艺术殿堂的节奏与韵律。未来,拥有5750个座位的北京艺术中心将由国家大剧院运营,其舞台尺寸同现国家大剧院完全一致,可以实现将大剧院演出剧目在本项目无缝衔接、同步上演。“演艺之都”将在城市的东方奏响震撼之音。项目于2023年10月26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冬日的阳光总能给人浪漫的慰藉。大运河畔,北京城市图书馆宛如“银杏叶”般的“森林伞盖”被染上了金黄的色彩。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公共艺术“雕塑”——世界首例16米超高玻璃幕墙和2.5万平方米世界最大无隔墙开敞阅览空间,将它在白天装点成内外一体的“透明书苑”,在夜晚又化身为一座璀璨剔透的“水晶艺术品”。这一幕墙的实施建设推动了我国玻璃原片制造、高大玻璃深加工胶合及超高幕墙施工技术进入国际一流水平。此外,在图书馆地下还埋藏了一个3400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智慧机械书库”,藏书量可达650万册,实现高效检索并自动化送达的借阅新体验。这座全球最智慧的“森林书苑”将于明年迎来上千场活动,日接待量达8000人。项目于2023年11月13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继剧院、图书馆完成竣工验收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也宣告成功竣工验收。大运河博物馆享有“运河之舟”的美誉,在“绿心”森海中映照千年运河景象。从南望,巨帆高高扬起;从北望,船只坚实厚重;抬头望,高低起伏的帆船屋面丰富了整个城市绿心的天际线。结构柱上242个隔振支座,使建筑上部和基础间加设了一个能够“化劲”的隔震层,能有效消减74%的地震力。大运河博物馆也被称为首都博物馆东馆,这座屹立于城市森林中的“古韵风帆”正静待扬帆。记者从首都博物馆了解到,今后四大类型展览将在东馆逐一登陆。今年年底,这里将推出基本陈列、开放展示和部分专题展览,其余展览将在2024年陆续推出。目前,展陈方案设计已基本完成,将展出文物约6000件(套)。项目于2023年11月15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绿色是城市副中心的底色,作为副中心标志性工程,三大建筑在绿色节能方面力争做到极致,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采用技术措施共计11项,包括地源热泵集中供冷/热、室外海绵城市设计、光伏发电、采用节能机电系统等。在图书馆和博物馆两个项目中,引入了光伏发电等新型清洁能源,作为能源系统的补充,在优先供应自身用电的同时,多余电量直接并入国家电网,实现“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应用模式。据测算,三大建筑投入运营后,相比同类型未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的公共建筑,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万吨,项目节能绿色减排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大幕将启,拔地而起、飘逸瑰丽、辉映古今的公共文化建筑群将与流淌千年的运河水一起谱写古今交织的文化华章。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记者 曲经纬 摄影 常鸣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