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刻书史》 陈正宏 主编 凤凰出版社
宋体字是明代正德前后,由苏州的刻工发明的,其影响很快从苏州遍及全国。第一波的成品,主要出现在明代的中后期,靠着戏曲小说和科举读物那样相对来说比较大众性的书籍,为广泛的地区和广泛的阶层所认识。这一波从苏州出发,先影响苏州的周边地区浙江、福建,然后自东向西,蔓延至明朝的大部分地区。到了明代末期,宋体字也进入了北京城里,影响到宫廷的刻书。明代北京的内府刻本,一直是坚持用楷书体的,但是到了明末,这种坚持却松动了。发展到清代前期,宋体字不仅进入了紫禁城,而且成了内府刻本中可以跟传统楷书体分庭抗礼的一种字体。在殿本系统中,则先后出现了方整宋体代表的康熙间原刻《康熙字典》和乾隆间刻《二十一史》。而研究表明,宋体字的特有称呼“宋字”,据说就是康熙年间确定下来的。
这样独特的一种字体,因为线条被拉直而容易刊刻,从苏州出发,辐射到中国的大江南北,进而传播到了海外。20世纪以前,在中国的近邻日本和中国的三个主要的附属国朝鲜、越南和琉球,宋体字也成为当地汉籍刻本的字体之一。
日本:
宋体字传入日本,大概跟万历年间刊刻的大藏经《嘉兴藏》颇有关系。现在京都附近宇治的黄檗寺,是中国福建僧人隐元东渡传禅宗的地方。黄檗寺现藏多达数万片的佛经版片,就是当年当地日本僧侣翻刻《嘉兴藏》时留下的。据日本学者研究,黄檗寺翻刻《嘉兴藏》时,僧侣们因为长期为刻经写样,结果连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书写记录,也变成了像《嘉兴藏》字体一样的宋体字。
但是宋体字在日本的真正确立,主要还是在明清之际翻刻中国本的过程中,日本书业自觉不自觉地引入了宋体字。
日本僧人以宋体汉字撰写的书札(选自竹村真一《明朝体の歴史》
朝鲜半岛:
宋体字在朝鲜半岛的经历富于戏剧性。在明朝统治时期,尽管已经有大量的明刻宋体字本进入朝鲜半岛,但朝鲜半岛本身的刻书印书里,尤其是他们引以为自豪的金属活字本里,是看不到宋体字的。在朝鲜金属活字印本里,最早出现宋体字,是明朝灭亡以后。明朝流行的宋体字,在明亡后忽然出现在朝鲜半岛,有一种意见,认为它可能跟朝鲜半岛本身是明朝的属国,清朝前期,朝鲜朝野不认可清朝在文化上的宗主地位有关。所以采用已经灭亡的宗主国流行字体制作书籍,是一种政治性的表达。
越南:
越南在明清两朝都是中国南方的附属国,刻书方面深受中国影响。因为历史原因,现存越南本汉籍数量相对较少,基本上都是18世纪以后刊刻的。在这些越南本汉籍中,宋体字也是主要字体。而越南刻宋体字本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它自身的变迁。
现存的越南刻宋体字本中,有一种字体一度占据了非常大的地盘,就是扁方的宋体字。这种宋体字,现在看来,可能跟当时中国广东地区的刻书有关,因为广东刻书从明末清初开始,有一种比较强势的字体,就是呈扁方的宋体字。
欧洲:
虽然从16世纪末开始,汉字已经零星地出现在西方书籍中,但样态既称不上美观,也不是宋体。与此同时或稍后,以利玛窦、艾儒略等为代表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因为传教的需要,在中国陆续刊刻了一批汉文宗教书,用的就是当时流行的宋体字。这些书的样本后来被带回欧洲,收藏在梵蒂冈等地的教会图书馆内。
但直到19世纪,欧洲人出版有关中国的西文书时,其中偶尔嵌入的汉字,仍然不乏临时写刻铸造的。与此同时,有一批汉学家,在编纂汉语与欧洲语言的双语辞典时,意识到铸造一套规范的汉字活字十分必要,因此才有了现存于法国国家印刷局和英国国家图书馆,数量不等的在西方雕刻或铸造的汉字活字——早期的是木活字,后期的是金属活字——其中最常见的,都是宋体字。
放眼东亚,历经19、20世纪之交,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宋体字在社会中的应用,已不单限于刻书。在中国,借助新闻媒体尤其是报纸杂志,宋体字逐步具有了汉字标准字体的身份,成为当今中国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符号。
宋体字从苏州出发,流传至今,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苏州刻书史这一专业的范畴,也超越了国界。它的存在,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贯穿古今、泽被众生的绝佳范例。
(作者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北京日报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