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心中永远流淌“一条大河”
记者 韩轩
2023-08-30 09:06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自1956年电影上映后风靡全国,经过了数十年时间的淘洗,依旧是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旋律。这首经典之作每每唱响,有着让人感动落泪的力量,寄托着国人对保卫祖国、守护和平的强烈愿望。多年来,《我的祖国》不仅成为最有代表性的表现抗美援朝的文艺作品,也是中国近现代歌曲创作中最能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之一。

作品简介

《我的祖国》深切地表达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唱出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的气概,1989年曾获得第一届金唱片奖。

多年来,《我的祖国》曾被多位歌唱家、音乐人演唱,也曾多次亮相央视春晚舞台。

电影《上甘岭》海报。

乔羽因创作“平白如话”受邀作词

创作、演唱《我的祖国》的乔羽、刘炽和郭兰英,都是在各自艺术领域鼎鼎大名的艺术家,1956年他们合作推出这首歌,也是我国文艺界的一段佳话。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最初《上甘岭》的导演沙蒙打算请人创作电影插曲时,选择的词作家并不是乔羽。

著名作曲家刘炽的女儿刘萤萤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她的父亲与乔羽合作的经历。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上甘岭》大部分戏拍完之后,希望刘炽创作一首让人无法忘怀的插曲,便将已经创作好的歌词发给他,那是一首新体诗,上面写着“祖国啊!我的母亲,你的儿女,离开了你温暖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上”等词句。

刘萤萤说,刘炽作曲时最看重歌词的韵律美,同时还不能假大空。他当时在这段歌词中找不到灵感,便想起了词作家乔羽,两人此前合作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获得巨大成功,“我父亲非常欣赏乔羽叔叔,说他的词平白如话,真实又充满感情,便于音乐形象的塑造。”

在刘炽的推荐下,乔羽接到了沙蒙的创作邀请,当晚就从南方登车前往长春。两人见面后,沙蒙对这首插曲的创作只提出一个要求,就是要能够经久不衰。乔羽接到这个艰难的任务后,一开始也毫无头绪,直到他想起在江西看到长江时的场景,忽然来了灵感,写下“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词,其中“稻花”“白帆”“艄公”等意象,也来自于他第一次看见长江的感受。

这段歌词看起来离上甘岭战场有点远,但沙蒙欣然接受,只是提出要把“一条大河”换成“万里长江”这样知名的江河。乔羽却说,这会让那些不生长在长江沿岸的人们产生距离感,“但在我们国家,不管你是哪里人,门口总有一条河。”

央视频高清修复后的彩色版《我的祖国》。

刘炽从民间音乐中获取灵感

乔羽创作出歌词之后,压力自然转移到刘炽身上。作为一位幽默活泼的作曲家,刘炽一向有“刘热闹”的外号,但为这首歌作曲时,“刘热闹”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上贴了张“刘炽死了”的条子,除了每天让工作人员把饭送到门口,其他人一概不许打扰,让他专心创作。

“我父亲把自己关起来的时候,绝不是在那里枯坐,而是不断朗诵歌词,也不停地吹着笛子,不停寻找民间的旋律吟唱。”在刘萤萤的记忆中,刘炽曾说过一句话:“沙蒙让我写出人民喜爱的歌曲,那我首先就要知道人民喜爱什么。”于是,他细致研究了1949年至1955年最为人们喜欢的歌曲,从中选出十首反复倾听吟唱,最后,他从根据《小放牛》改写的《卢沟问答》中找到了灵感,将头两句的旋律略作改动,成为新歌的首句旋律,“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开篇自此诞生。

“我父亲一辈子坚持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这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根。”刘萤萤说,刘炽十几岁去了延安跟冼星海学习,到各个地方搜集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小调,民间的种子就种在他的心里,“他常说要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又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品,首先应该基于中国的文化,再博览世界众长,融会贯通地去创作。”

除了技术技巧,创作者对祖国的真情实感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刘萤萤回忆,刘炽在创作《上甘岭》配乐前,看了大量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资料,也看了已拍好的成片,看到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的安全稳定英勇殉国,他自己感动得流泪。于是,他带着保卫祖国、追求和平的心愿,写下了隽永的《我的祖国》,也写下了《上甘岭》剧中雄浑悲壮、充满情绪起伏的配乐。

2020年,90岁的郭兰英亮相央视总台春晚,再唱《我的祖国》。

郭兰英一经试唱传遍全国

词曲创作完成后,长春电影制片厂请了一大批擅长民歌的歌唱家演唱《我的祖国》,但结果都让沙蒙不太满意。这时候,乔羽提出让郭兰英来试试。

郭兰英接到这首歌,心里也较起了真儿:“一条大河到底是哪条河?”后来,她决定就唱在自己山西老家流淌而过的黄河,“祖国所有的河流都集中在这首歌里,我用我的语言和演唱,把这条河表现出去。”带着这样的信念,她刚一试音,长春电影制片厂立刻决定选她作为演唱者。录音完成的第二天,《我的祖国》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就在1956年的夏天,在电影《上甘岭》还没在全国正式公映的时候,影片插曲《我的祖国》已经通过电波传遍了全国。电影上映后,这首歌曲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中既壮烈又感人的故事,再次感动全国观众。此后,它不断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大街小巷唱响,唱出了亿万中国人对祖国母亲的热爱。经过一代代歌唱家的传唱,它成为海外华人心怀家国的情感寄托,也在当代年轻人中久唱不衰,被90后、00后称为“刻在基因里的旋律”。

《我的祖国》之所以可以流传这么多年,晚年的乔羽这样分析:“如果我的歌词还有可取之处,那就是我注重在不同的年代写人民的心理,写人民大众最真实的感情。”他并没有直接描述朝鲜战场,而是用一首抒情的、不残酷的歌曲,和影片中的战争形成反差。在他看来,上世纪50年代中国刚从战争中获得解放,人民都向往和平,但中国人的传统就是“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而正是《我的祖国》中这条家门口的大河,唤起了每一个中国人对故土、对国家的无限热爱,也写出了当时军民渴望把敌人赶走、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石一冰看来,这首歌的成功有其必然的原因,“《我的祖国》的旋律来自民间,是作曲家多少年泡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凝练出来的,它的精神内涵与民歌中蕴含的集体主义思想也很契合,再加上词作家平实质朴的话语,升华成伟大的爱国力量,自然备受一代代中国人喜爱。”

(原标题:中国人心中永远流淌“一条大河”)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韩轩

流程编辑:u027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记者 韩轩
    2023-08-30 09:06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