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研学团成了最火的旅游概念。数据显示,今年暑假博物馆等历史人文研学游最受9到12岁的学生青睐,暑期博物馆研学产品的订单量也随之同比增长了235%。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机构打着“研学”的旗号,实际行程却大大缩水,甚至货不对板,团队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新华社发 王鹏 作
研学行程就像赶场
“我们花了6680元,给孩子报了个6天5晚的研学团,结果连故宫大门都没进去。”家住杭州的林女士表示,“说是6天5晚,除去往返路上的时间,所谓研学的日程只有4天。”林女士因为不放心,所以陪着孩子一起参加了研学团,目睹了研学团的“乱象”。
“我们到北京后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上午去的故宫。那天气温有30多摄氏度,我们在高温下排队到中午12点半,却被告知进不去了,当时有一两个孩子都出现中暑的症状了。领队眼看孩子快支撑不住了,就改道去天安门转了一圈。当时就有家长在微信群里不断发问,问还会安排再去故宫吗,得到了领队肯定的回复。”林女士说。
“第三天上午我们去环球影城,排队到下午一点多才进园。因为园内的游人太多了,玩什么都要排大队,所以我们只来得及玩了两个项目,就结束行程回酒店了。”在孩子的心目中,这一天排队的时间比玩的时间长多了。
林女士表示,第四天他们上午再去故宫,又是排队到12点半,结果又没进去。微信群里的家长有点儿急了,不断发出质问,机构负责人只推说是北京游客多,“非常多,特别多”。
林女士说,机构将酒店订在顺义,每天去景点的路上都要花两三个小时,浪费了不少时间。“可能是看实在说不过去了,第五天凌晨两点带孩子出发去看升旗,看完升旗去长城,去完长城去航空博物馆,最后去了趟国家速滑馆。”林女士说,这一天赶场一样的行程,连成年人的身体都吃不消,何况孩子们呢。
“研学的内容也看不出来,每天就发几张白纸让孩子们做题,根本没有联系参观内容引发孩子思考。”林女士说,所谓“研学导师”,也都是刚毕业不久或者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带娃和带团的经验都明显不足,景点讲解也很简单,大部分还是让娃自己看、自己逛,甚至都没有给孩子配蓝牙耳机,离老师远一点儿根本听不见讲的是啥。
研学团还是旅游团
花了大价钱,一些研学团却名不副实,实际服务与广告承诺不符,“游而不学”并非个例。一家正规研学机构的讲师侯其阁告诉记者,有些所谓的研学团,在主要行程安排上与旅游团路线高度一致,只是中间穿插了一些夏令营课程,而一旦加上“研学”两个字,费用往往要比旅游团高出不少。这在低龄段的研学项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家长林女士说,报了“研学团”就有了对“研学”的收获和期待,而她这一趟跟下来,发现“研学团”实质就是儿童旅游团,团费却因为“研学”二字溢价了30%以上。
“我们家孩子去的景点倒是挺多的,国博、故宫、天坛、圆明园、长城、科技馆等该去的都去了,但每个地方也就安排一两个小时,相当于走马观花。”家长陈女士说,像孩子去国博,展馆只看了负一层的古代中国馆,那么多的内容孩子根本没看完。
记者在多家机构的参团说明中看到,机构已经预先为自己留好了“退路”,明确表示不能完全确保故宫、中国科技馆、升旗仪式等点位能够成功预约,活动过程中由于客观不可抗力造成个别活动无法进行,主办方可对研学线路顺序进行调整,并对部分研学课程进行置换。
在研学项目中,高校研学的内容深受家长欢迎,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感受到名校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励自己也取得好成绩,但实际上孩子参加研学团很难满足家长的这种期望。
北京大学的学生小吴告诉记者,很多研学团的学生年龄太小了,七八岁的孩子根本无法感受到高校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更多的是游览参观。孩子们只能了解一下学校的历史文化,负责讲解的老师偶尔也会说一些学习方法,但一是时间有限,二是孩子们接受能力不同,没有办法完全吸收和理解。“而且有些研学团的孩子年龄跨度比较大,很难讲出大家都感兴趣的东西。”小吴说。
研学团亟待规范管理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新增与研学旅行相关的企业322家,同比增长79.89%。有机构预计,2023年全国研学游市场规模将达到1469亿元,同比增长61.6%。快速发展的研学市场在吸引了诸多机构入局的同时,也暴露了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
由于研学市场存在显著的淡旺季周期性特征,每逢寒暑假等高峰期,部分机构倾向找临时或兼职工作人员上岗带队。“我带娃参加的这个团一共22个孩子,4名研学导师、一名地接导游。跟其他团比,这个配置已经很好了。”陈女士说,但她还是能看出所谓的“研学导师”,都是刚毕业不久或者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带娃和带团经验明显不足。
“我们报名的研学团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去对接、去预约,甚至有时候让家长自己去预约景点,每天只是派大巴车把孩子拉来拉去。”家长王先生说,因为很多研学团不让家长跟团,导致家长不能及时了解情况,也无法留存证据,大家被坑了都没处去说理。
有业内人士直言,快速发展的研学旅行市场,存在大量粗放型、体验差的产品,由于旅游公司开发研学产品的人绝大多数并非教育类相关专业出身,兼职的研学导师也不专业,导致研学产品缺少应有的教育意义,出现了“宣传广告很好,实际体验不佳”的行业乱象。
有从业者表示,应该加强对研学旅行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明确研学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学员的安全和权益,避免低价低质研学团抢占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黄品超
流程编辑:U016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