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北京人这样玩转夏天
记者 李思源
2023-08-03 10:01

眼下正值中伏。今年的中伏长达20天之久,加上此前一波波气温高达40℃的酷热天气,以及近日伴随阴雨而来的闷湿感觉,令今夏的北京格外受人关注。不过,北京人从来不缺消暑纳凉的花样“打开方式”:从摇着蒲扇沏壶茶,到丰富多彩的消夏晚会、文化广场,再到水上游、京郊游……一个个热情似火的夏季,留给人们多少美好的回忆。

1953年夏日,中学生们在颐和园写生。冯文冈摄

1985年,北京第一条“碰碰船”在北海公园下水。“碰碰船”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最为时髦的水上游乐项目。 张风摄

2010年,一场别开生面的老北京炸酱面大赛在钟鼓楼文化广场举行。江峻摄

1993年,人们在宛平城消夏夜市上热唱卡拉OK。 张风摄

2022年6月,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图为北京游船驶出杨洼船闸前往大运河河北段游览。白继开摄

遛马路逛公园惬意消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劳动了一天后,摇着蒲扇沏壶茶,在院子里的树下跟街里街坊唠唠嗑儿,看孩子们跑闹嬉戏,是北京人最常见的纳凉场景。还有不少人习惯晚饭后出门遛马路。本报1953年7月11日3版《北京的叠山石》报道中,就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纳凉场景:“东长安街从东单到王府井大街的一段林荫道上,搭起了一排仿佛缩小了的‘奇峰’,这些‘叠山石’不仅将林荫道装扮得更加美丽,而且也给人们增添了休息的地方。现在每到傍晚,就有许多人坐在这儿纳凉,迎着微风,真是舒服极了。”1958年夏天,王府井大街上正对着百货大楼的王府食品商店还特意新增了茶点冷食部,设立了100个座位,为前来逛街纳凉的人们提供冰棍、汽水、冰激凌和咖啡、牛奶。为了方便顾客,他们晚上关门时间也比百货大楼晚半个小时。(1958年6月5日《北京日报》2版,《王府井大街新貌》)

到公园去逛逛也是很多人的选择,而公园也会适时推出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山公园不但开办了“五色土”露天舞会,还有露天电影、相声大会、象棋表演赛等(1958年8月3日3版,《假日活动彩色缤纷》);北海公园在北岸湖畔开设了音乐茶座,每晚都为消暑纳凉的人们播放各种音乐(1961年7月8日《北京日报》2版,《北海举办音乐茶座》);颐和园延长了开放时间,晚间10点才静园,游船也延长到晚9点半收船,知春亭东边的露天剧场每晚还放映一场电影。(1961年7月29日《北京日报》2版,《颐和园里好消暑》)

本报1956年7月29日2版的《在周末》中,描绘了辛勤劳动一周的人们愉快欢度夏日周末的动人图景:当皎月初上、晚风徐来的时候,林荫道上,情侣对对;街头公园,歌声笑语。在华灯灿烂、人声鼎沸的大栅栏,前门区工人俱乐部亲切地接待着一群群劳动后的人们。游艺室里不时爆发出欢笑声,姑娘小伙们蹦跳在乒乓球台前;爱好棋艺的人们聚精会神地在下象棋,旁边总围着一些热心的“督战”者;喜爱安静的人选择了阅览室,灯光下坐着好几十个人在埋头阅读书报……北海公园里,灯光勾勒出琼岛的夜景,白塔隐约映在水中,无数的游船随波荡漾,一群年轻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尽情歌唱;什刹海游泳场的夜场开放了,人们游累了之后,就躺在光滑的日光浴场上,一面沐着夏夜的凉风相互聊天,一面欣赏着美丽的夜空;球迷们则忙着奔赴东长安街体育场、北海体育场和北京体育馆,这些地方都有精彩的篮、排球比赛;还有许多人选择听戏、看电影和欣赏演出,北京几十家影剧院在敬候观众,著名京剧演员尚小云、李万春停演多年的拿手戏正在上演,中央乐团和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为观众献上了音乐、歌舞节目,刚刚成立的北京市新华曲剧团开始了第一场演出……

消夏晚会与便民夜市爆火

时光流转,季节更迭。进入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消暑纳凉的方式愈加丰富起来。

1980年7月的第一个周末,北海公园恢复了已中断15年的消夏晚会。尽管当天傍晚下了一场阵雨,公园仍接待了上万游人。在湖中心装饰着彩灯的画舫上,一支业余乐队长达两个小时的“水上音乐会”吸引了300多条游船围聚聆听,而在五龙亭、九龙壁等处的游艺场所,还有更多选择——相声、评剧和4场露天电影。(1980年7月20日《北京日报》2版,《公园的消夏晚会》)

1984年,宣武区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和陶然亭公园联手,在陶然亭公园联合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宣武之夏”游园晚会。三天中,每到傍晚,人们就愉快地来到园中,一边纳凉,一边参加各自喜爱的娱乐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场面热烈,有歌舞演出、武术表演、皮影、茶座、音乐会等,仅电影就分别在三个开阔场地同时放映不同的影片;过去只在春节才露面的民间花会也破例出现在晚会上;200多名青年参与的集体舞会,吸引了数百观众围观,“红娘”们忙碌其间,为大龄男女青年搭“鹊桥”。晚会首日的“彩蛋”更是令人惊喜:伴随着爆竹声声,公园湖面上空五彩缤纷,焰火礼花把气氛引向了高潮。三天的游园晚会,参加活动的群众多达六七万人次。(1984年7月29日《北京日报》2版,《“宣武之夏”游园晚会受欢迎》)

同年,玉渊潭公园的消夏晚会也拉开了帷幕。这里主打的是游艺:装满彩灯的电动游艺场里不仅有孩子们喜爱的电动雪橇、电动转椅,还有33米高的观览车,坐在上面,可以饱览首都美丽的夜色。游艺场对面是南昌动物魔术团举办的珍贵动物展演。公园的西湖被开辟成游泳场,东湖则供游船使用,200多条手划船和脚踏艇,一到晚间便被租用一空。(1984年8月12日《北京日报》2版,《玉渊潭游艺活动丰富多彩》)

那些年,北京的消夏晚会可谓遍地开花,而且地点渐渐不再局限于公园,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东城之夏”纳凉晚会推出了“教师节”“拥军优属”特色专场;海淀的“文化之夜”贯穿街乡,囊括了书法绘画表演、棋类比赛、新书刊销售等多种文化活动,还增添了许多便民服务项目;大兴县城的读书会受到数千人的欢迎;连自然博物馆、古观象台这些科普展馆也纷纷推出“文化夜市”,在晚间开放,人们在这里既可参观展览、学习知识,又可看科普电影、观测星空、品茗纳凉……北京的消夏晚会逐步形成了传统,从城里到郊区各具特色,也越来越有“文化味儿”。

与消夏晚会相伴而生的,还有夜市。西单旱冰场的消夏纳凉夜市供应冷食冷饮,自1984年6月10日营业后,短短几天客桌就由最初的20个猛增到100多个,人们在这里边吃喝边欣赏轻音乐,好不惬意。(1984年6月15日《北京日报》4版,《逛夜市》)据本报1984年7月2日1版《群众盼望多开夜市》报道,进入夏季以后,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很盼望在晚上外出纳凉时顺便采买消费一番。当时,北京城近郊区已陆续开办了9处夜市,平均每晚客流量高达22万人。这些夜市经营饮食小吃、百货服装以及蔬菜、日杂、书刊、家具、电器,还有服务修理等项目,极大方便了群众,特别是双职工。

文化广场夏日送清风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人日渐丰富的消夏纳凉活动还属于各个区县、各大公园以及商业网点分散举办,那么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政府引领、全民参与的“夏日文化广场”,则成为那个年代格外亮丽的一道“夏日风景线”。

1994年,北京人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大礼拜”。伴随着新工时制的实行,由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联手推出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94北京夏日文化广场活动隆重拉开帷幕。活动在城区近郊8个区县、几十个地点同时展开,结合群众露天纳凉的习惯,以工体北门、民族文化宫广场、中关村科学城等10余个遍布城区的露天广场为中心,以文艺欣赏性、群众自娱性及便民性的大众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1994年6月26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夏日文化活动好戏连台》)据本报同年8月6日5版《夏夜,火热的文化广场》报道,那一年的夏天,京城持续高温燥热,但人们走出家门到文化广场去“嗨翻天”的热情却始终高涨。北京京剧院、北京交响乐团、北京歌舞团等一大批本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打破剧场的演出模式,深入到文化广场的各个活动场地,免费为群众献艺;市电影公司专门准备了上千个拷贝,免费到文化广场为群众放映百部爱国主义影片;月坛公园的戏迷晚会、丰台花园水上之声音乐会及东城的纳凉一条街等分会场也高潮迭起。活动历时两个多月,到9月初才落下帷幕。据粗略统计,分布在城近郊区的近百处活动点共举办不同类型的文化广场活动500场左右,参与的各界群众达百余万人次,20多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参加了演出。(1994年9月9日《北京日报》5版,《’94北京夏日文化广场落下帷幕》)

大众性、娱乐性,健康有益、文明向上——’94北京夏日文化广场以这样的鲜明特色,打开了北京人夏日纳凉的新方式。从这一年起,北京便把整个夏季变成了文化的季节。在广场,在胡同,在街心花园,在乡间,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1996年7月10日《北京日报》5版,《北京人钟爱夏季》)本报也于1996年积极参与到夏日文化广场的活动中——在朝阳区夏日广场主会场举办的“北京日报之夏”交响音乐会,吸引了上千名观众。据本报1996年8月8日1版《夏夜的清风》报道,在工人体育场北门广场上,北京交响乐团的指挥谭利华面对自发而来的热情观众,讲解一首演奏一首,音乐带着启蒙的旋律在空中回旋,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那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北京的夜晚越来越亮了,而“广场”更为它增添了鲜活灵动的生气。活跃的夏日群众文化,一时间成为北京的一大景观。

水上游京郊游为度夏增添新花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人消暑纳凉的方式更为多样。公园广场的景观游艺、商业网点的消费夜场、好戏连台的文艺演出已是“家常便饭”,“水上游”“京郊游”成了清凉度夏的新亮点。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水清岸绿的什刹海、昆玉河成为北京市民纳凉赏景的好去处。在什刹海,旧时的摇橹船重现,身着仿古黄马甲的船工摇着橹将游人带入水色天光中,船头二胡声悠然响起,伴着《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吹着水面上的习习凉风,赏着周围众多王府、寺庙、名人故居等建筑物的轮廓,人们暑热顿消;(2000年7月18日《北京日报》14版,《京城消夏好轻松》)在昆玉河,“水声灯影游京城”变为现实。玉渊潭至颐和园全长10公里的京密引水渠昆玉河段上,黄白相间的航道灯与游艇两侧的七彩舷灯一齐倒映水面,在波光中轻轻滚动,华丽而温柔,两岸玉栏侧身而立,整个航道犹如一条彩带镶嵌在京西大地。(1999年8月7日《北京日报》1版,《首次夜航京西水道》)这些“水上游”项目,不但成为北京市民夏日纳凉的新选择,更是展现了古都风情、京城民俗。

伴随着北京城市水系治理工程的推进,更多的湖泊、河道重现碧波荡漾:2003年9月,断航百年的通州区大运河再现桨声舟影;2005年,温榆河白各庄湖生态区1700多亩水面上,天鹅、白鹭、野鸭成群,这片建在砂石坑上的湖面,已经成为一个天然湿地;2011年,永定河四湖景观建设提前完工,成为本市首个大型河道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2012年,潮白河位于顺义北小营镇榆林村内的湿地公园荷花盛开,花草相间,游人如织……不知不觉中,人们发现,身边原本不起眼的干河、脏河变成了一个个水上景观,走出家门,就能体会到夏日“亲水游”的乐趣。

与“水上游”同时兴起的,还有“京郊游”。这些年的夏季,到郊区纳凉避暑已成为太多家庭“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京郊各处的自然美景、游乐设施、特色民宿,也在不断地升级推新。据本报2019年7月23日1版《水镇之夜》报道,古北水镇总规划师陈向宏攥着一张北京地图,在司马台长城脚下拔不动腿儿了:有山、有水、有古长城,京郊游最稀缺的资源都有了,在此基础上,足以打造出一个美丽的北方水镇。之后,古北水镇很快成为“爆款”,开业当年就迎来游客近100万人次。非遗、戏剧、演唱会、会展等更多业态的入驻,让古北水镇的夜和白天一样繁华。

从老牌的八达岭长城、十渡、金海湖,到新晋的网红打卡地箭扣长城、雁栖湖、世博园;从千篇一律的宾馆、酒店,到各具特色的乡间小院、主题民宿……京郊游琳琅满目的选择和多元玩法,既满足了市民的消夏需求,也为乡村旅游产业的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以大运河为例:2021年,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实现通航;去年6月,北京与河北间的水运通道恢复连接,京杭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也实现了通航,市民可乘游船到河北,一路欣赏运河两岸美景。未来,这些承载着人们美好生活愿景的游船,无疑会开得更远……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李思源

流程编辑:u032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记者 李思源
    2023-08-03 10:01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