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17家单位的53组件文物,辉煌中轴回溯古都轴线演变史
记者 李祺瑶 武亦彬
2023-04-17 14:25

翻开古都北京这本厚重的书,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就是书脊。这条中国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不仅汇集了整座城市建筑的精髓,也浓缩了古今时空人文的风貌。

适逢北京建都870周年,一场“辉煌中轴”展览亮相首都博物馆,“壮美中轴”“文化中轴”“永恒中轴”三个部分,汇聚来自故宫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安阳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17家单位的53组件文物,带领观众阅中轴、感受古都北京变迁。

中轴线景观沙盘

中轴线老照片

观展亮点

16米“全景图”沙盘

呈现15处遗产构成要素

浩瀚宇宙,星光点点,“中”字上下蔓延出一条红色的线,串起“北京中轴线”五个大字,承载这五个字的柱子下方,一个圆盘、一根光柱,犹如日晷象征着时间的秩序……步入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景观直接“点题”。

北京中轴线位于古都北京的核心区域,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700余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由一系列宫苑建筑、礼仪祭祀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历史地标、历史街道、桥梁和遗址等共同构成的空间综合体。

“气魄雄伟、南北贯通的北京中轴线,堪称嵌在古都金名片上最闪光的标识。”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说,展览系统展示了中轴线的起源、思想源流、历史发展、公众化进程和保护工作,“通过展览,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轴线在历史中的一步步发展演变,并与我们的现在有着深刻的连接。”

16米长的沙盘是整场展览里最大的一件展品。“壮美中轴”展区打造了一个剧场式的沉浸空间,将北京中轴线“全景图”立体展示——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北起鼓楼,经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南至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

观众可以俯瞰“中轴线”,全视角欣赏高低错落的古建、纵横交错的胡同街巷。展览形式设计、首博陈列部副主任钟梅介绍,中轴线上15处遗产构成要素都在沙盘中呈现。“配合立体投影技术,观众可以领略昼夜交替、四季轮转的中轴景象。位于沙盘两侧若干重要遗产点的三维动画详解,立体展现了中轴线建筑美轮美奂的效果。”

中轴线概念

源自一组古老天文仪器

沿展线前行,重磅文物悉数登场。展览策展人、首博研究馆员章文永介绍,展览重在以物证史,从“中轴线”概念的源头开始讲起,再到历史中一座座古代都城的规划,向我们展示北京中轴线形成的历史过程、理念、审美及建筑工艺,以及与中轴线相关的礼仪、民俗等。

传统中轴线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展柜里,一组关于时间的文物给出答案。

古人为了不耽误农时,于是需要观测天穹,将看似纷乱无序的天界分为四象、五宫、二十八宿构成主干,以北极星为中心,有规律地循环运转,从而确立了节令。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用来观测宇宙的工具——槷(niè)表。

章文永介绍,远古时人们发现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规律变化,于是设计了这样的工具来观察影子的变化与时间、方位的关系,就产生了最古老的确定方向、时刻、节气的天文仪器——表。展柜里,长171.8厘米的槷(niè)表和一件小巧的双孔玉圭组合摆放。圭是测度影长的天文工具。《周礼·考工记·玉人》记载:“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土是度量的意思。在夏至这一天,槷表正北影长一尺五寸,与土圭长度相等。“天界中的中心是北极星,有着完美的秩序,人们遵循天道,就在空间规划上模仿天象,有了‘以中为尊’这样的理念,在治国之道上于是也有了‘中庸、中和’,这样的理念与都城建设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传统的中轴线。”章文永说。

展厅中还陈列着一件何尊的复制品,正是对“以中为尊”理念的一种见证。何尊上的“宅兹中国”铭文,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北京中轴线就是参照古人所描绘的以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对称布局为核心内容的理想都城范式,进行规划、建设和完善,集中展现了13世纪至今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创造与才能。

正阳门压胜宝盒

观展解码

中轴线上的建筑如何建造?

样式雷延禧宫烫样

故宫建筑多维“图解”

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怎样的工艺?故宫作为展厅里的主角之一,分别从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图解”其建筑结构。一件大清门至坤宁宫中一路的样式雷图样,展示了紫禁城的建筑风貌。该图详细绘制了以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交泰殿、坤宁宫一路为主轴的建筑图样以及沿路架彩和彩绸工程。尽管绘制不是非常精准,但墨线勾勒轮廓,红色填充柱子和墙体,屋顶瓦片为黄色;台阶、栏杆、桥梁、望柱、狮子也一一绘出,同时还明确标注了各个建筑的名称和它们之间的距离。

配合展出的还有一件样式雷延禧宫烫样,是根据一定比例做成的三维立体建筑模型。专家介绍,延禧宫为紫禁城东六宫之一,明代永乐朝始建,为皇帝妃嫔的寝宫,历史上延禧宫多次被毁,此烫样准确反映了清末延禧宫被毁之前的格局。在历史上,烫样因制作过程中熨烫工序而得名,主要是奉旨而作,呈送给皇帝御览所用,反映了建筑的形式、色彩、尺寸和内部装修等。

正阳门箭楼“镇物”亮相

从正阳门箭楼正脊取出来的银质压胜宝盒,是最能代表18世纪北京城市营造特色的文物之一。所谓压胜宝盒,就是规模比较大的建筑在修建过程中,在正脊位置专门放置一个盒子,取趋吉避凶的意思,用来“保护”建筑物免受天灾人祸。压胜是放置在古建筑正脊正中脊筒内的“镇物”。

古人按照五行理论,会在压胜宝盒里放入代表金、木、水、火、土的物品。此次展出的正阳门压胜宝盒中,五枚金属锭、一块方木、五色丝线、五色宝石和五谷杂粮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古建施工时,由大脊两端向中间垒砌脊筒,正中一块脊筒要待其他工程项目完工且放进压胜后再安放。这个位置叫“龙口”或“龙门”,安放压胜的过程称为合龙,正阳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地位尊崇,因此其压胜宝盒内镇物种类多、规制高。

首博“镇馆之宝”就在中轴线上出土

素有首博“镇馆之宝”美誉的青花凤首扁壶出现在展厅,它的发现与中轴线也颇有渊源。这件器物出土于旧鼓楼大街豁口以东一处元代院落遗址中的瓷器窖藏。扁壶以凤首为流,凤尾作柄,用青料在壶身上绘出展翅飞翔的凤鸟。

目前元代青花瓷存世量不超过300件,这件元青花器物的珍贵程度不言而喻。青花凤首扁壶看上去完好无缺,其实它刚出土的时候,是48块大大小小的碎片,修复专家花费数年时间才将其修复完整。

系列古画展现中轴线上的“烟火气”

一系列古画,展现了中轴线上的美景和“烟火气”。

《京师生春诗意图》是一幅鸟瞰“全景图”,描绘了康乾盛世下的冬日京师中皇城、正阳门外等都城核心区域的街景,贯穿全城、气势恢弘的中轴线使北京城状似棋盘的对称分布格局一览无余。图中对中轴线区域的天坛祈年殿、正阳门大街及牌楼、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太庙、社稷坛、午门、紫禁城、景山等建筑及其空间与景致的写实摹写,使250多年前的北京中轴线如现眼前。

皇室嘉礼多在中轴线上的礼制空间中举行。光绪《大婚图》共九册,图绘光绪帝大婚中的纳采、大征、册立、奉迎、合卺、庆贺和赐宴等礼仪场景,写实性地记录了婚礼全过程。展厅里展出了光绪《大婚图》之《礼节图》中的“太和殿庆贺图”“颁诏图”,记录了婚后礼中,光绪帝在太和殿接受王公百官上表庆贺,随后于天安门上举行金凤颁诏,将皇帝大婚的消息向全国颁布。

还有一幅《万寿盛典图》,是康熙帝六旬生日的“庆寿图”。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朝廷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庆典,诸王公、京师及驻防八旗官员、各部院衙门、地方督抚提镇、商绅铺户等,在畅春园至神武门康熙帝辇道所经数十里内五十余处结彩张灯,讽经祝祷,匾联高悬,百戏杂陈,迎驾登太和殿受朝贺。宫廷画师宋骏业、王原祁、冷枚、金昆等合绘了这幅写实画,记录寿典盛况。

开放展项邀观众留下自己的中轴记忆

中轴线在每一代人身上都留下了难忘的情感印记,彼此共写生生不息的故事。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留下自己的中轴记忆:走上中轴线地图“穿越”各个遗产点并与其合照,扫码即可下载留存到手机;开放展项“我在中轴线上”的老照片和老物件里,一张1965年在天安门前的合影、几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景山公园门票、1985年的人民大会堂春节联欢晚会入场券等均为首博征集而来。在“永恒中轴”展区,观众不仅能重拾昔日记忆,还有机会让自己家中的老物件参展,唤醒更多人的古都情怀。

观展提示

■地点:首都博物馆一层B厅

■票价:免费

■展期:待定

(原标题:辉煌中轴回溯古都轴线演变史)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祺瑶 武亦彬 摄 制图 张存

流程编辑:u027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记者 李祺瑶 武亦彬
    2023-04-17 14:25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