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以高质量为导向的发展,在发展基础上实现高质量,这就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当前在创新方面具备三个优势。
一是后发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家,除了原始创新,还拥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创新来源的后来者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奇迹,原因之一就是利用后发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实行进口替代并转而出口,这方面的空间非常巨大。
二是换道超车优势。以数字为生产要素的新经济方兴未艾,其特性是新技术研发周期较短、人力资本投入较大。在新经济领域,我国不仅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而且作为14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力资本雄厚、国内市场广阔,再加上产业配套齐全等条件,都有利于新技术取得突破和快速发展。这一优势较为独特,是其他一些国家在追赶阶段时所没有的。
三是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遭遇国际格局加速演进、外部打压遏制而被“卡脖子”的问题,是我国在利用后发优势进行追赶时面对的困难。不过,我国大部分制造业还处于相对传统的领域,被“卡脖子”的可能性较低。在高新技术领域,一是技术一般为多个发达国家所拥有,二是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投入,突破后能带来多大利润取决于有多大的市场,我国拥有庞大市场规模,这是任何高科技企业取得技术突破之后获取利润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对于一些的确可能“卡脖子”的技术,可以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来攻关。由此,我们完全有可能开创出一条新路。
除了这些创新优势,我国还有人口质量红利的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有效劳动。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但人口质量的红利随着新增劳动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持续增长。而且,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减轻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挑战。
同时,我国还具有很强的国内市场优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市场,即使用市场汇率计算,也是世界第二大市场。因此,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内大循环来撬动国际循环,而且国内循环的可观规模也足以让中国经济有能力从容应对外部冲击。
综合来看,我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当然,这是从供给侧的技术可能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在落实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实现双碳目标、绿色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照顾弱势群体以及应对国内外各种“黑天鹅”“灰犀牛”问题。若能用好上述优势并稳妥解决好这些问题,每年实现平稳的经济中高速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挥潜在优势,扩大开放、增强合作、提振信心,让经济实际增长率尽可能接近潜在增长率,对中国和世界都至关重要。
第一,扩大开放有利于中国和世界。从中国角度看,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取得增长奇迹的重要原因,也是未来中国经济成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中国的开放和发展也是其他国家的机遇。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每年为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5%至30%之间,如果能保持这一贡献率,其他国家出于自身就业、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考虑,会高度重视中国大市场,我国也将因此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具体而言,应进一步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高标准落实外资国民待遇,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等等。以扩大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既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需要,也是应对化解外部风险的最好办法。
第二,增强合作是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以及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同时这也表明我国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还有很大空间。而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对此,我国不仅要展开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合作,还要在政策协调、全球治理、绿色环保等方面增强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第三,提振信心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入手。当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未来预期转弱,投资将随之下降,带来供给的减少,从而冲击供应链,并进一步传导影响就业形势。当个人对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就业和收入的预期下降,消费和最终需求将会明显收缩。可以说,对经济增长而言,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未来的经济政策,一方面需要提升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增强消费者对收入增长的信心。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林毅夫
流程编辑:tf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