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 老朋友回来聊,新客户进来看!京城特色小店“活”了
记者 孙毅 宗媛媛
2023-02-08 10:12

璀璨的霓虹,装点着宽宽的街道。大红的灯笼,照亮了长长的胡同。在胡同深处,有些不起眼的小店,也闪着温暖的光。他们是杂货铺、旗袍坊、文艺书店……过去三年,他们和你我一样,经历了很多,如今,正向往新的生活。

穿过时光,让我们去会会老朋友,聊聊新气象,感受温情,也表达期盼。

杂货铺里寻找旧日时光

元宵节晚上,前门大街人声鼎沸,几百米外的杨梅竹斜街清净一些,但往来行人也络绎不绝。位于84号的诺曼杂货铺门脸儿不大,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老物件。晚清年间的电表、民国时期的大秤、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票证……在这里,似乎可以触摸到百年旧时光。

“这条胡同没那么商业化,平常日子人不算太多,特别是之前疫情严重那会儿,十天半个月都见不着一个生面孔。”店主杨诺曼留着长须,头戴棒球帽,一口地道的京腔。“从春节开始,胡同里的人突然多起来,杂货铺也跟着热闹不少。屋里也就一米来宽,最多的时候同时进了17个人,挤得满满当当。”

杨诺曼还像往常一样,喜欢跟人聊老物件背后的历史。“这是送煤的卡,还有送煤车的牌照,那时候有规定,崇文区的煤车不能到宣武,宣武区的也不能到崇文,要是非得走,那就要办通行证。”小店里,类似这样带有时代烙印的东西还有很多,杨诺曼随手一指,就能讲上一段,“这花瓶也有意思,过去是摆在照相馆里的,大一点的照相馆一般用上面那种,里头还有手工绢花。”

说话间,一对中年夫妻进了店,看见墙上公交公司的乘车证,觉得分外亲切。“家里有人是开电车的,103路。”“北京站到动物园。”“对,还有天桥到动物园的15路。”“我还真有几个朋友在15路。”几句话下来,两口子和杨诺曼相谈甚欢,像是老友久别重逢,“这东西我们家以前也有,现在都找不着了,没想到在这儿还能看见。”

疫情三年,杨诺曼的小店搬了两次家,但还是有不少老主顾追随。“好多人都对这些老物件有感情,那是属于一代人的回忆,东西买回去不一定是为了用,大多是为了怀旧,顺便也给孩子讲讲他们没经历过的生活。”

其实,诺曼杂货铺里也有不少孩子光顾。“有小孩儿指着蜂窝煤问我,这是什么?我说煤,什么叫煤?他们不知道。还有BP机和大哥大,之前都没见过,这些老古董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玩意儿。”

在诺曼杂货铺,老物件并非都是拿来卖的商品。“有些东西跟钱没关系,就是想自己留着,像这个鸽子哨,葫芦和哨一体,足足有十响,特别稀有,还有这清末的门牌,掐丝珐琅的,跟普通那种搪瓷的可不一样。”杨诺曼向来乐于将这些非卖品拿出来免费供人欣赏,也从不拒绝别人拍照,“好东西就是要给人看的,开店不光是为了赚钱,更多的还是一种情怀。”

旗袍坊学会拥抱互联网

方家胡同46号,一个由机床厂改造而来的文创小院。2月2日这天上午,安静如常,创始人徐冬坐在店里,正跟顾客交流。

店里的经营状态,自2008年开业那天到现在,差不多一直如此。“我们的顾客几乎都是预约上门,每天会控制客流量,一般一天也就4个人左右。那种熙熙攘攘的感觉,我们这儿很难见到。”徐冬说,店里一直坚持营业,“像我们这种量体裁衣的小店,疫情的影响当然是很大的。”

这几年,灵犀坊一楼的布置几乎丝毫未变,变化在二楼,那里新增了直播和录制视频的区域。不管是社交媒体还是短视频平台,徐冬都有涉猎。在疫情前,她常常到大学去讲课,讲旗袍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在线上,讲课完全不同。“我们的短视频,也就1分钟左右,必须尊重现在的传播规律。”

原先穿针引线的手艺人,从零开始,研究视频拍摄、制作和传播。“视频点击量过一千的时候,特高兴。到一万的时候,我们还专门庆祝了一下。后来,十万百万出现了,千万也有。”

徐冬解读电视剧《传家》里旗袍细节的短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很好。“大家对服装背后的文化故事很感兴趣。比如,孔雀图案寓意美满,而石榴则是祥瑞之果。”1分21秒的短视频,让一件售价780元的石榴主题棉马甲,瞬间售空。这在九块九满地走的短视频平台,相当罕见。

原先,口碑是靠客人口口相传,现在借助互联网,徐冬的粉丝遍布了全国。“旅行方便了,有很多粉丝,说要来北京看我,就想跟我聊几句。”

互联网独有的快速增长节奏,让徐冬受宠若惊,但她还是保持着一贯的慢条斯理。每天上午接待两个顾客,下午接待两个。“我们订制旗袍,了解顾客的身材样貌是最基本的,另外还要了解顾客的性格、身份,穿着的角色、场合等等。”

新的一年,徐冬预计线下和线上的业务都会增长,因此计划招新,她不打算招专门的直播人才,而是依然招服装专业人士,“我们不想要太夸张的推销,还是细水长流,做我们擅长的事。”

文艺书店传递爱与温暖

北京城北,和平里,立春那天夜里,码字人书店内,热红酒和花草茶烘托起春风将至的温暖氛围。书店主理人李苏皖和作家文珍,闲适地坐着,轻声细语,向围拢在身前的读者们,介绍当天要分享的书籍。

“谢谢大家,把这个夜晚,留给我们书店,以及这本书《风日有清欢——二十四节气里的诗与人》。我旁边这位非常优雅的女士,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文珍。”“谢谢,我也特别开心,可以在立春这一天,见到各位朋友。”

这是码字人书店在2023年的第一场线下活动。“过完年,书店刚开业,第一个周末,赶上立春,又是分享关于节气的书。”李苏皖说,这是最恰如其分的巧合。

2018年到2019年,李苏皖创办码字人书店的第一年,做了近200场线下活动。读书、诗歌、戏剧、电影、音乐、沙龙,她希望用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找到实体书店在这个网络时代的生存之道。“我想做的是垂直类的文艺书店,但又不局限于卖书,而是分享文艺体验。”在码字人书店的线下活动,普通读者既可以是读书分享会的倾听者,也可以是戏剧的表演者。

不巧的是,开业刚一年多,疫情来了。这个当时专注于线下的实体书店,读者零零星星,活动办办停停。“最少的时候,一年活动只能做50、60场。”

她顽强坚持了下来,从2020年初,开始发展线上业务,不只是线上渠道,还做直播。“并不容易,尤其短视频平台,那种‘10块钱8本’的节奏,完全不是我们想要的。”

李苏皖不断尝试新思路,利用连麦,把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的嘉宾,连接到一起,与网友分享话题。书店渐渐缓了过来,现在码字人除了和平里直营店,还在王府井和平菓局开设了联营店。“有些实体的小店,已经没了,我们能生存下来,很幸运,也很感恩。”

立春这天的读书分享会,书店的视频号同步进行了直播。以这次的活动为起点,李苏皖希望新的一年,能慢慢把线下活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同时增加免费活动的数量。“像新书和诗歌的活动,我们书店一直是免费的。我觉得读书,不应该是一件设置门槛的事。增加免费活动,一方面,是为了给书店引流。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把书籍里蕴含的温暖、希望和爱传递出去,让大家充满信心地,去拥抱明天。”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孙毅 宗媛媛

流程编辑:U022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孙毅 宗媛媛
    2023-02-08 10:12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