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举办表演艺术家郑榕追思会,临终前仍牵挂“还有一场戏要演”
记者 李俐
2023-02-07 16:37

追思会与会者参观郑榕生平回顾展。 本报记者 方非摄

2022年12月24日,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艺术委员会顾问郑榕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昨天上午,郑榕的亲朋好友和剧院同事相聚首都剧场一层排练厅,共同追思这位德艺双馨的前辈艺术家。郑榕夫人陈秀英动情地说:“郑榕的心这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剧院,临终前几天说梦话的时候,他还让我们快给他穿衣服,说‘我还有一场戏要演’。”

塑造的周朴园难以超越

“郑榕老师是大家公认的、艺术创作中最勤奋最刻苦、有理论有实践的学者型艺术家,是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回忆,郑榕饰演《雷雨》中的周朴园整整44年,在这44年当中的每一次演出,他都会对角色有新的认识和创造,都会有新的思考和尝试。“1979年他塑造的周朴园已经是其他演员很难超越的了,但是面对成功和赞誉,他还把自己的不足之处讲出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就在他73周岁再演周朴园时,他还是找出了各种版本的《雷雨》录像反复观看,他不是在看周朴园,而是在盯着对手演戏,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去寻找内心的反应,以此来完成周朴园一条完整的思想贯穿线,终于向曹禺先生交上了那份他认为未完成的答卷。”

郑榕在《茶馆》饰演常四爷也是如此,在30多年的演出中他不停地钻研调整,“从最初简单地把常四爷演成硬汉,到最后真正找到了人物感觉,达到了老舍先生提出的‘要把《茶馆》的文化演出来’的要求。”

曾指导濮存昕说台词

北京人艺导演顾威回忆,自己第一次看郑榕主演的《雷雨》时,还是个中学生。“当时就被他的不怒自威震撼了,我投身话剧事业也与这一次的震撼分不开,他影响了我的一生。”毕业进入人艺之后,他又被郑榕老师的敬业震撼了。“他下午四点半就到后台,没有多余的话,早早地化完装穿好服装后,就在后台的黑旮旯里开始准备戏了,这一幕让我印象太深了。当时只要郑榕老师一到后台,年轻演员全安静,他的那种气场确实影响了很多人。”

“郑榕老师这样的艺术家是剧院最宝贵的财富。人艺是有史可追、有水准可循、有人可学、有戏可演的剧院,我们的底气就来自老一辈艺术家。”北京人艺原副院长濮存昕说,他1986年刚到北京人艺时,郑榕老师就教导他,“台词不能句句都使劲,不能什么都激情,要有轻有重有急有缓。”这让他受用至今,而他饰演常四爷的原动力就来自郑榕老师,因此他永远心怀感恩。

人艺风格的坚决捍卫者

在北京人艺原党委书记马欣心目中,郑榕是一位始终坚持讲真话的艺术家。“涉及艺术创作、剧院发展,他总是敢于直言,不管讨论的剧本是谁写的、谁导的、谁演的,他发言时有一说一,从不讲空话套话,更不讲违心的话。”在国内外各种文艺思潮对中国话剧界产生巨大冲击,北京人艺的现实主义创作受到空前挑战之时,郑榕奋笔疾书写下《三问曹禺院长》,呼吁应坚持以现实主义精神为主的创作。

在剧院复排《龙须沟》《雷雨》《茶馆》时,杨立新曾在表演中得到过郑榕老师的很多指导和帮助。在他看来,郑榕老师是人艺风格的坚决捍卫者:“能和老一辈艺术家耳鬓厮磨、磕头碰脸地在排练场一起工作,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我们对舞台的感觉和敬仰,都是从他们的表演上来的。”杨立新拿出了一封郑榕在《小井胡同》排完之后给他写的信,信上说:“多少年来,灯光布景、哲学符号、舞蹈杂技充斥着话剧舞台,人则被逼到了角落里、面具后,成了提线木偶。”他特别肯定的是,这部戏在舞台上又开始创造人物了。

后来,在唐烨导演重排《关汉卿》时,郑榕又主动到排练厅看排练,并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对这部戏的思考和期待,“他说这部戏告诉他现实主义没有过时,话剧舞台还是要以人为主,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唐烨提到,郑榕老师常自称为“人艺的一名小兵”,希望人艺涌现出更多像郑榕老师这样的“小兵”。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李俐

流程编辑:u030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记者 李俐
    2023-02-07 16:37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