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的一首“神仙诗”,让千人石成为文人的“打卡地”

我总觉得,沈周就像不当官的苏东坡。“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月色撩人时,苏东坡喜欢拉人夜游,还要对月赋诗。关于夜晚的图画,沈周也是画了一幅又一幅。夜色里,沈周清思无尽,有更多的玄想和憬悟——对人生,对世界,对朋友,对亲人,也对自己。

壹 夜话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正月二十六日。沈周的好友、状元吴宽还在苏州居家丁忧,邀请他抽空到家里坐坐。那些天冻雨连绵,道路泥泞,沈周仍然兴冲冲地跑去赴约。吴宽和弟弟吴宣盛情款待,酒席上把臂生欢,床榻也早准备好了,就没打算让他当天返回。他们谈天说地,兴致盎然。沈周正患着肺病,已经戒酒好长时间了,也“强举一觞连五六”。灯影闪烁,照映着神采焕发的宾主,友情、欢愉在杯盏中晃漾。当晚,沈周留宿在吴家的医俗亭,事后画了《雨夜止宿图》。在画上的题诗中,沈周忍不住感慨“人生良会岂易得,他日知今又难卜”。

好花不常开,良辰不常在。沈周觉得“人若无花人不乐,花若无人花寂寞”。牡丹开得缤纷烂漫,他夜晚一手拿着灯烛,一手拿着酒杯赏花,鲜艳的牡丹,在灯下又是一番姿容。他对着牡丹饮酒,就像为美人的青春干杯一样,芬芳的花香也在酒杯中浮动了。1479年春,沈周在庆云庵月下赏杏花,“庭空月悄花不语,但觉风过微香生”,还为寺僧画了月下的杏花图。友人史鉴看了,觉得“品高意远迹逾妙,反觉树上花非真”。

从1502年起,因为亲友接连凋零,沈周先后写了50首《落花诗》,也是把花当成了人,感慨着在无情的时光面前,人的伤怀无助。对着月亮,他也有类似的浩叹:“固知万古有此月,但恐百年无老夫”,“月圆还似故人圆,故人散去如月落”。

1486年中秋前夜和当日晚,他分别画了《十四夜月图》《有竹庄中秋赏月图》。中秋这天晚上,他和朋友浦汝正等三人在有竹庄的平安亭赏月吟诗,浦汝正请他画了《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嶙峋的青山上瀑流喧豗,山道迂回间绿竹参差。一座小小的茅亭中,沈周与友人对坐饮茶赏月。亭边的板桥上,一只白鹤静静地站着,看向茅亭里的二人。竹影摇风,皓月当空,如此良夜,沈周、友人和白鹤,心境都如湖上的清风一样清爽,如天上的月华一样空明了吧?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局部)明 沈周

贰 夜思

1444年,18岁的沈周迎娶了比自己大3岁的陈慧庄。陈慧庄是常熟富商陈原嗣的女儿,她知书达理,和沈周非常恩爱。1486年,陈慧庄去世,享年63岁。沈周写了两首悼亡诗,哀叹妻子跟随自己42年,一直在辛勤持家,就没过上好日子,自己也一天天老了,以后的耿耿长夜,该怎样度过啊。“骎骎马齿偕谁老,耿耿鳏睛觉夜长”,“身边老伴悲寒影,脚后衰年怯夜冰”,这深沉的悲叹,真让人怆然神伤。

沈周在苏州西山官竹园给陈慧庄选择了墓地,儿子们都在西山修坟墓,为下葬做准备,可是正赶上阴雨连绵,好些天也不见放晴,本就悲苦沉郁的沈周,心焦得晚上睡不着觉。这时候,有人拿了一幅米友仁的云山图给他。受米友仁画作的触发,沈周挥笔画了一幅《西山雨观图》,并题诗道:“怪是浮云塞此图,雨声飒欲出模糊。老夫正急西山役,泥滑天阴啼鹧鸪。”第二天,天气竟然放晴了,夫人下葬的事终于可以如期进行,他的心情才轻松些了。

《西山雨观图》上,烟云漫卷,雨意模糊,山峦、树木都在影影绰绰间隐现。那都是沈周的一腔愁云、斑斑泪雨啊。断云零雨中,结缡42年的爱人,将要埋葬在凄冷的荒野了,“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鹧鸪声中,多少往事,多少辛酸,一声声啼得人辗转难眠。

叁 夜游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四月初九,沈周前往西山,日已薄暮,已经没法赶路了,就把船停泊在虎丘的东岸。月色渐明,他就舍舟登岸,独自前去著名的“千人坐”散心。这处千人坐,是著名的道生法师讲经使得“顽石点头”的地方。大石方圆数亩,可坐千人。此时,山空人静,沈周缓步徘徊于大石之上,心情与月色相融,清净而安谧。白天城里的士女成群结伴来这里,有的甚至摆上酒席,连歌带舞,喧闹得像集市一样,而今自己独自夜游,应该是千年来第一人了。此时,也不用秉烛照明,映着月光缓行,他的心情多么恬静愉悦。皎洁的月光像水泼在地上一样,让人甚至怕湿了鞋子。大石方圆不过百步,围绕着走,一会儿就是千步有余。静夜里,自己的身影显得非常分明,于是他生发出了哲思:走一步,月下照一个影子,走千步,就是千重影了,一个我又怎能化身千人呢?就像在大千世界随处示现的佛,也是出自一个灵源啊。往高处看去,树木顶上浮现着佛寺玲珑的殿阁,僧人的窗子映出灯光,就像在蜘蛛网的笼罩中。此时万籁俱寂,只有自己跫然的足音。恐怕有偷偷看到的人,明天该说在月下遇到神仙了。

沈周的夜游千人石的“神仙诗”一发表,立即在吴中引发了热烈反响,“千人石夜游”成了特色旅游品牌。诗人杨循吉和他两度唱和,文人雅士们也纷纷效仿,王鏊、张元凯、申时行、莫是龙、王叔承、吴伟业、彭孙贻等人后来都写了夜游千人石的诗篇。

14年后,沈周又把这次夜游画了出来,即《千人石夜游图》。画上绘山坡树木环绕着的大石全景,平旷的画面中,只他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坦荡如砥的大石上曳杖徐行,显得幽寂而恬静。

肆 夜坐

明弘治五年(1492年)七月十六日,虽是初秋,但久雨新霁,夜里也颇有凉意。66岁的沈周半夜突然醒来,感到精神清爽,再也睡不着觉。于是他披衣坐起,点了灯,随便取了一本书来读。等到稍有倦意,就放下书,束手静坐。淡淡的月色照映窗户,四下里寂静无声。在清静澄澈的状态中,沈周的神思趋于内敛,对外物的感知开始变得细腻而敏感,他的身心沉浸在纯粹的感受中,而原本细小的声音似乎被放大,原本微妙的变化被捕捉。

于是,“闻风声撼竹木,号号鸣,使人起特立不回之志;闻犬声狺狺而苦,使人起闲邪御寇之志;闻小大鼓声,小者薄而大者渊渊不绝,起幽忧不平之思;官鼓甚近,由三挝以至四至五,渐急以趋晓,俄东北声钟,钟得雨霁,音极清越,闻之有待旦兴作之思,不能已焉”。

犬吠、鼓声、钟声,远近大小,高低频率,每一种声音都让他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激发出各样的情感倾向。他甚至感受到,钟声在新晴的雨气湿润中,变得更加清亮悠扬了。

他说,自己喜欢夜里独坐,灯下读书,一般到二更天就睡下了。那时,人们的喧闹声还没有完全停息,而自己又心在文字间,没有达到外静而内定的状态。也就是说自己的心没有澄澈,而外部的喧嚣也在干扰着心的安定,在纷乱和浮躁中,耳目的聪明、心灵的感知都迟钝了。而今晚,各种声色,都在定和静中感知,所以让人内心澄净,也触发更幽微的思想和情志。

于是他又开始上升到哲学思考了:平时也有今晚这样的声色进入耳目,但是那时的内心被外物驱使随之波动,耳目的聪明,淹没在声音的嘈杂和物象的纷乱中,所以外物给人的教益少,给人的损耗多。今夜的声和色不异于平时,但触及耳目,就和我和谐地融合。那么,喧嚣之声和各种色相未必不能让人有所进益,而外物却常常束缚人的身心。声响停歇,色相褪去,我的心志颖悟敏感起来,那么所谓的心志,到底是从内在而发,还是因外物触发呢?

沈周的思考,和前贤心心相通。孟子用“夜气”来定义未受物欲影响、清明纯洁的心境,“夜气”代表着良知善念。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保持虚和静的笃定状态,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才能求得“道”的真义。

沈周的这些心得,写在自己画的《夜坐图》中。画上,苍松竹林围护之中,是几间房舍,沈周独坐在小榻上,静默思索。房舍前,新霁后的小溪水流湍急,似乎能听到哗啦啦倾泻的声音。

夜坐图 明 沈周

沈周感叹:“夜坐之力宏矣哉!嗣当斋心孤坐,于更长明烛之下,因以求事物之理,心体之妙,以为修己应物之地,将必有所得也。”

时光里日夜各半,没有月亮的夜有星光,阴雨的夜还有灯烛。没有灯烛,我们也应像沈周那样,点起一盏心灯,照亮自己,照亮世界。

(原标题:沈周夜画)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王秉良

流程编辑:U063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作者:王秉良
    2022-11-14 15:24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