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混一图》为何没有画出长城?也许朱元璋早已把意愿藏于其中

《大明混一图》

“古者,职方掌天下图籍,故天子不下堂而周知四方形势,盖郡国、封域、山川、厄塞、道里远近、户口多寡,按籍以求,可以了然于心而知其势,披图以考,可以了然于目而得其形,是地之有图籍,不犹天之有历象乎。”这番话道尽了舆图(即地图)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无可比拟的作用。

日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精选200余件珍贵档案所推出的“兰台翰墨 家国春秋——明清历史档案展”中,展出了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尺寸最大的古代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是不可不一睹为快的珍稀文物。绘制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大明混一图》,迄今已有633年历史,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档案。

《战国策》中有“经营天下,混一诸侯”之语,“混一”意为统一,可见“大明混一图”强调的是大一统的大明王朝版图。图中所绘范围,涵盖了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朝鲜和日本,西达非洲西海岸和西欧,南至爪哇,北至贝加尔湖以南的广阔地域。在明朝版图区域,着重描绘了明王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所标注的镇寨堡驿、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千余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明初建置的13个布政使司及所属府州县治、“皇都”(今江苏南京)、“中都”(今安徽凤阳)等所处位置。清康熙年间,图上所有原地名被按等级贴盖上大小不等的满文标签,以宣扬其对这片广阔疆域的统治权。

这幅巨型地图是以传统方式绘制的,用形象的画法来描绘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风景事物。例如,山脉用工笔青绿山水画法表现,既立体形象又精美悦目,而昆仑山、长白山等雪山则用白色表示。海洋区域则使用鱼鳞状画法,描绘出碧波荡漾之感,在记录空间信息的同时,又不乏中国画的美感,体现出宋元时期古地图的传统画技。这一传统在其他舆图中亦有反映。同场展出的《金沙江上下两游山水全图》,是清代乾隆时期为疏浚金沙江而实地勘测绘制的工程图,绘图者用工笔画法精心绘制了两岸的生活场景,将山峦、树木、建筑、人物、船只等都细致呈现,因此,被誉为“工程图中的清明上河图”。

说回《大明混一图》,其在明朝疆域之外还绘制有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半岛、好望角、欧洲等,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所以此图虽名为“大明”,其实是一幅世界疆域图。而且图中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位置和形状也尽量体现:位于明朝东侧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轮廓清晰;非洲大陆的地形地貌相当详细,山水岛礁清晰详尽,好望角的海岸线形状一目了然;非洲往北,欧洲出现在图上。尽管在比例和形貌上有不少失真之处,但在1389年的时代却是非常先进的。要知道,《大明混一图》对非洲区域的绘制,比欧洲早了近百年。

欧洲传教士将西方地理学知识传入中国要到明朝末叶才发生。不难推定,这幅在明朝初期就诞生的巨型世界地图,是由中国人完全在本土地理学知识和世界观念的基础上绘制而成,代表彼时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当然,这也离不开前朝的知识积累和视野拓展。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至明洪武年间,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已逾一千五百年,再加上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宋元的海上丝绸之路,络绎不绝的车队和涨海声中的千帆竞发,使得古代中国人已经到达或与亚洲、东非、欧洲建立联系。而蒙元帝国在陆海上的扩张、对外文化和商贸交流,收获了更多的异域见闻和航海经验,带回了更多的域外地理知识,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念。元代时有李泽民所绘的《声教广被图》和清浚绘制的《混一疆理图》问世,《大明混一图》有可能便是在这些现已失传的舆图基础上,整合当时中国人所掌握的世界地理信息而成。就在《大明混一图》绘成16年后,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开启七下西洋的壮举。不难想象,在掌握如此丰富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扬帆启程、向着浩瀚大洋开去的郑和船队,是多么地自信昂扬、意气风发!

吊诡的是,《大明混一图》并没有画出长城,这留下了一个有趣的谜团。就在绘制地图的洪武二十二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被杀,余众投降。或许在取而代之的明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心目中,长城并非大一统国家的界限。他把自己的意愿隐晦地藏于地图之内。

(原标题:“大明”舆图里的寰宇)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栗河冰

流程编辑:L019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作者:栗河冰
    2022-08-24 10:51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