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抗日战火,九死一生的国宝《赵城金藏》都经历了什么?
2022-07-26 14:45

在国家图书馆新馆地下二层的一间大型藏书库内,一个个桐黄色的楠木书柜比肩而立,里面储存着码放整齐的古代手卷的卷轴,卷页泛着淡淡的黄色,显示着它们所历尽的沧桑。无冬历夏,这间藏书库内的温度总是恒定在20摄氏度。从保管措施的严谨程度就可知道,库内所储绝非凡品,而这就是位列国图四大镇馆之宝、被称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有着无法估量的文化价值的《赵城金藏》。

抗日战争中,日寇盯上《赵城金藏》,经过激烈的斗争,《赵城金藏》终于安全地度过那段艰难的岁月。

广胜寺琉璃飞虹塔  新华社资料图

6943卷古经刻于金代

《赵城金藏》系范成法师于1933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内发现的,当时有5700余卷。因这部藏经刻印于金代,发现于赵城,故命名为《赵城金藏》或《赵城藏》。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赵城金藏》

根据考证,这部卷帙浩繁、刻印精美的藏经并非出于官刻,而是由一位名叫崔法珍的女子独力劝募刻成。崔法珍是金代潞州小吏崔进之女,自幼就笃信佛教,为了弘扬佛法,她立志要刊刻一部7000卷的大藏经。因家无些许余资,崔法珍在山西和陕西两省劝募。她从山西河津出发,过黄河,到秦地白水、昆沙镇、蒲城,后又返回晋南,历太平、解州、安邑、夏县、翼城、猗氏、荣河、万泉、临汾等地,后又南行至芮城、平陆,旁涉晋东南的潞州、长子等地,从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到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劝募完成,共经历了24个寒暑。雕刻大藏经的经费筹齐后,崔法珍在山西解州(今运城市解州镇)静林山天宁寺组成“开雕大藏经版会”,开始招募工匠,并动工刻经。

崔法珍主持刻印的大藏经,基本上是宋刻《开宝藏》的覆刻本。《开宝藏》是各版大藏经雕版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因《开宝藏》及别的覆刻本均已散佚,《赵城金藏》便成为我国第一部官方刊印大藏经之覆刻本中的孤本,这对佛学、版本学以及在雕版史上,皆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和意义。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天宁寺的雕刻印制完成。全部经卷共6943卷,达6000多万字。藏经刻毕后,崔法珍即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了金世宗的接见,并在圣安寺设坛为她授比丘尼戒。

藏经刻成后,一部在赵城县广胜寺收存。广胜寺位于霍山南麓,是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古刹,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原名为俱卢舍寺。在广胜寺的后殿内,今天还保存着8个两米多高的暗红色经柜,每个柜子纵向分4行,每行上下有7箧,箧内4格。当初《赵城金藏》就存放在这些柜子里。在刻完后的近800年里,它一直不为外界所知。在漫长的岁月里,广胜寺也是“门庭启闭,一任过客,荒落极矣”的面貌。每年的阴历三月,附近的集市举办庙会,那些知道寺内藏有佛经的人,便溜进寺里,偷偷拿上一两卷,有的是拿回去作镇宅之物,有的则干脆用来糊窗户。家里有病人的善男信女,也会去寺里讨要经卷,挂在窗户上辟邪,或者烧成灰,当作“药引”吞服。这就是《赵城金藏》早年有所散失的原因。

1934年《赵城金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后,震动了学术界,也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早在1936年,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就派人到广胜寺考察,许以22万银元欲收购此部藏经,被广胜寺拒绝。其后一些日本僧人先后几次窜入广胜寺,仍然想用高价买断藏经,同样没有得逞。这两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具有强烈爱国心的广胜寺僧人的警觉,为防止藏经遭遇不测,他们将经卷由霍山南麓的广胜下寺迁移到山顶上寺,吊运进13级琉璃飞虹塔内,并用砖石固封,进行集中保管。

太岳军区全力抢救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护《赵城金藏》,蒋介石曾电令驻防晋南的国民党14军军长李默庵前往广胜寺,通知寺庙住持力空和尚将《赵城金藏》运往西安。力空和尚担心搬运时士兵可能哄抢,召集赵城县各寺庙僧众及士绅与李默庵说明道理,未让其采取行动。1938年2月,阎锡山派手下一位师长来到广胜寺,打算将《赵城金藏》转移到山西吉县山区。力空和尚推辞说:“藏经已封存于塔顶,留此万无一失。转迁吉县路途遥远,国军搬运辛劳不说,也难保安全。”那位师长也被说服,《赵城金藏》再次被原地保护下来。

1938年2月26日,赵城沦陷,日寇据点离广胜寺只有一公里的距离。在1940年至1941年间,日寇多次询问《赵城金藏》的下落,寺中均谎称已被李默庵运走。但没有不透风的墙,日寇探听到一些信息。1942年的春天,日寇突然提出要在农历三月十八庙会(阳历5月2日)期间登上飞虹塔鸟瞰庙会胜景。力空和尚深知日寇来者不善,为了保护国宝,他深夜下山跑到数十里外的赵城县抗日政府驻地兴旺峪,找到时任县长杨泽生,提出要将藏经交给抗日政府,并要求转运延安。

深知事态严重的太岳军区领导立即转呈延安,中共中央马上电令太岳军区全力抢救《赵城金藏》。1942年4月27日入夜后,太岳军区基干营、赵城县游击大队和洪洞县游击大队共百余名指战员,借助夜色的掩护,穿过广胜寺周围的日寇驻防区,秘密进入广胜寺。在寺内僧人的配合下,从飞虹塔顶取出经卷,传递到塔下。经过4个多小时的抢运,到午夜12时许,将藏经全部转移出广胜寺。战士们跑步把经卷运到郭家节村的驮运站,驮运站事先准备好了驮驴,天亮前,经卷全部从驮运站起运。4月28日,安全抵达地委机关驻地安泽县亢驿村。由于行动组织严谨,部署周密,驻广胜寺附近的日寇没有丝毫察觉。当日寇如期登临飞虹塔时,才发现藏经早已被搬空。恼羞成怒的日寇欲拿力空和尚问罪,但这位爱国僧人早在藏经起运后就已浪迹天涯。

不久,日寇发动了“五一”大扫荡,疯狂清剿抗日根据地。地委机关的干部战士们身背经卷,在马岭、泽泉一带的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反扫荡结束后,《赵城金藏》被送到沁源县太岳区党委驻地保管。当年的7月6日,《新华日报》华北版以《赵城军民协力卫护佛家珍藏,抢出广胜寺古代经卷》为题,报道了《赵城金藏》脱险的经过。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为保证藏经的安全,太岳军区派人把经卷运到山势险峻的棉上县,藏在一座废弃的煤窑里,并指定专人保管,定期搬出晾晒,避免经卷受潮发霉。在此期间,有保管经卷的战士遭遇日寇,为了保护藏经,把日寇引向相反方向而不幸牺牲。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赵城金藏》被运至北平,移交给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收藏,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岁月。

现存4800余卷

1949年4月30日,当4330多卷、9大包《赵城金藏》运抵北平时,多数经卷潮烂断缺,粘连成块,有的被压成黑乎乎的纸棍,十之五六已经不能打开了。后来,中央政府克服经济上的困难,拨款修复《赵城金藏》,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国家拨款的大型古籍整修项目。历时多年,终于在1965年修复完毕。

不仅如此,搜集散失在民间的《赵城金藏》的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中。早在《赵城金藏》发现后,就有一些经卷被从广胜寺偷出,运到北平高价出售,北平图书馆善本部就卓有远见地陆续收购了191卷,挽回了部分损失。

1952年赵城县好义村张筱衡把家藏67箱古书全部捐献给国家,其中第13箱是早已佚失的152卷《赵城金藏》。而后,陆续捐献《赵城金藏》零散经卷的有:周叔韬、周一良、徐森玉各两卷,贾静言一卷。

1983年6月,《光明日报》刊发了《山西老农冯玉璋献出稀世珍品——赵城金藏散经卷》的报道。这是两卷当年八路军抢运途中遗失在路旁的经卷,被捡拾珍藏多年后献给国家。

现存《赵城金藏》共4800余卷,是当今孤本藏经中卷帙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其中国家图书馆存有4813卷,上海图书馆存有17卷,南京图书馆存有6卷,北京大学图书馆、广西博物馆、崇善寺各存2卷,广胜寺、山西图书馆、山西博物馆、苏州西园、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各存l卷。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和拨款,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重编《中华大藏经》。大藏经是佛教典籍汇编而成丛书的总名,是一部百科书式的佛教全书,它收集广博,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领域的包罗宏富的古籍,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华大藏经》以《赵城金藏》为底本,按《赵城金藏》千字文编次的目录体系影印。2008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整体原样复制,发行出版了《赵城金藏》这一经典,再现了盛世经典。

 

(原标题:史话 《赵城金藏》在抗战岁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王密林

流程编辑:L021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2022-07-26 14:45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