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把流言当耳垢
2022-07-25 14:32

齐白石的《采耳图》,简单有意味,文人气十足。

齐白石 采耳图

白石老人的人物画常有漫画风。漫画,多针砭时弊,像要给社会开一剂药方。白石老人也开药方,治“心塞”的药方,只不过方式含蓄,审美的成分更多。

眼前,竹床上掏耳朵的老汉相当快活。他拿着最舒服的姿势,旁若无人地掏耳朵,把自己活成了神仙。

读这幅画,我试着拆解出四个字,来揣摩画家的心思:

第一个字,是“贫”,所谓安贫乐道是也。老汉的装束,虽然没打补丁,却显然不是贵族,顶多算个平头百姓,像是白石老人笔下的萝卜白菜,清清白白。好日子,是无需锦衣玉食的。吃饱穿暖,没什么挂心事,便是有福了。这种守贫的观点,是文人的清高气。清高,也并非都像倪瓒倪高士那样俯视红尘。老汉这种自言自语式不受世俗标准影响的状态,便是最直接的清高了。

其次,是“真”。齐白石喜欢独处,一生最多的时间是把自己关在静谧的小院子里,看看花草,看看小昆虫,画画构思,山静日长。这种不善交际、不喜交际的性情,使他保持着最天然的“真”。与人交往,总归要戴面具的。独处时,自然安然。眼前这位掏耳朵的老汉,面对“镜头”,如若无人。并且,他斜过来的眼神相当犀利,多有白眼,显然不希望被打扰。从面相看,老汉性情相当顽固,即便你上前寒暄,也别指望他能放下挖耳勺热情地迎上来。到老,活到这份儿上,不看人脸色,只看自己心情,才算是活明白了。

第三是“闲”。闲,不是游手好闲,而是不追。不追名,不追利,自然闲下来。不追的境界很难达到。早晨睁开双眼,我们就被欲望驱使着,陀螺一般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奋斗拼搏,不仅要跟别人比,还要跟自己比,拼命折腾自己。倘若闲下来,便觉得心里发了慌。是不是一种病?眼下这老汉,无事可做享清福。在他面前,“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样的诗,都显得矫情。

最后,是“俗”。画中老汉相貌粗俗,秃顶、斜眼、长下巴,头型像土豆,举止也不甚优雅。想起古代《罗汉图》里的罗汉,形象也多怪诞,旨在以“丑”来打破世俗的审美标准。白石老人更是以“俗”,来对抗“雅”。他是农民出身,作品总不离俗情,但却能用最直接的俗,剥掉“高雅”虚伪的外壳,留下一派天真,从而上升到大俗大雅的境界。大俗,是明目张胆的俗,带着我行我素的倔强劲儿,背后有一套成熟的价值观,坚不可摧,令众人信服,认定为“雅”。又想起黄永玉画的老鼠,题款“我丑,但我妈喜欢”。老汉说——我丑,但我快活!众人都闭嘴了。

不知我这样的解读,白石老人是否赞同。他曾画多幅《采耳图》,并作过这样的题跋:“此翁恶浊声,久之声气化为尘垢于耳底,如不取去,必生痛痒。能自取者,亦如巢父洗耳临流。丙戌。白石又记于金陵。”表面自嘲,其实是回击那些看不起白石画作、冷言冷语的人。齐白石把那些不中听的语言,像耳垢一样除去,心里便舒坦自在了。心理垃圾自我清除,是智慧,或许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此外,还忍不住赞美一下白石老人的笔墨。竹床,工写随意,天真烂漫,显然是现代的笔墨符号。齐白石从不因袭古人,脑子里有自己创造的图式。只这一点,很多文人画家便难以企及。老汉领口、袖口、鞋子用浓墨,浑身充溢着一股率真的“墨气”,显然早不是普通的匠人手笔了。

(原标题:且把流言当耳垢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胡烟

流程编辑:TF065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2022-07-25 14:32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