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精神代代传
记者 邓伟 张宇
2021-05-26 10:51

4月的大庆油田,暖风拂动刚抽芽的柳条,随处可见的抽油机难舍春光,日夜不停歇。

位于大庆市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已成为社会各界学习党史、学习劳模精神的重要场所。纪念馆前的王进喜塑像激励人们艰苦奋斗、为国争光。

61年前,王进喜带领贝乌5队,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1205钻井队,日夜兼程,从玉门奔赴而来。在大庆油田,铁人精神伴随着石油大会战而诞生。寻访铁人精神,记者首先来到了铁人王进喜来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时,打下的第一口详探井——萨55井,又被称为“铁人一口井”。

萨55井是铁人王进喜带领的钻井队在大庆油田打出的第一口油井。

“我在1994年接替师傅陈全友开始管理这口井,也是第七代管井人。”今年49岁的李士梅是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五作业区采油45队的采油工,她共负责9口井的采油、维护工作,“能管护‘铁人’在大庆打下的第一口油井,我特别自豪。”

在“铁人一口井”,第七代管井人李士梅将“铁人”照片还原到井架前。

1960年3月,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战胜饥饿和严寒,在设备缺乏、水源不足的艰苦条件下,以人拉肩扛运钻机、端水保开钻的方式,用5天零4个小时打完了油井,创造了当时世界石油钻井速度的最快纪录。

王进喜在《毛主席语录》扉页写下了“五讲”赠言——“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翻拍于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王进喜和工友们就是以这样的精神和气概,在这片当时只有百十户人家的茫茫荒原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

《铁人传》作者孙宝范回忆起与“铁人”相处的日子,仍满怀敬意。

今年82岁的孙宝范是《铁人传》的作者,也是一名“老会战”。在孙宝范家中,有关“铁人”的书籍、报刊、邮票和纪念品摆得满满当当,老人爱惜如宝,一件件给记者展示,而和“铁人”相处的回忆,老人更是如数家珍。

上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时期,铁人王进喜手握刹把指挥钻井工作(翻拍于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1963年,刚毕业的孙宝范接到任务,创作一部以“铁人”为主题的话剧,孙宝范来到“铁人”身边。“记得那是1963年的5月1日,我上午到的时候,‘铁人’上井处置井喷事故,下午四五点钟他回来了,全身都是泥浆,到处都是油,脚上袜子都没穿。我一看,真是‘铁人’呐。”

王进喜在会战时期“跑井”检查工作时驾驶的摩托车。

接下来和“铁人”相处的日子中,孙宝范摸清了已经40岁的“铁人”的工作规律:早上4点起床后,先去给工人烧盖房子的砖。6点吃早饭,然后开始跑井,一个井队一个井队地跑。下午4点多,回队部开调度会,晚饭后再去周边井队看看。最后,“铁人”回到自己的屋里,学习看书,“他叫我‘洋先生’,我俩就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他念我听着,一直到夜里11点多才休息。”

王进喜跳进泥浆池处置井喷时穿的棉工服上衣。

“‘铁人’是铜筋铁骨、满腹柔肠、忧国忧民,铁面无私,还有一颗慈母心。”接触多了,王进喜在孙宝范心中的形象愈发丰满和清晰,“这是一名共产党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王进喜在1956年请人代写的《入党志愿书》。

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记者看到了王进喜在1956年请人代写的《入党志愿书》,他志愿“当一个人民的忠实的勤务员”。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王进喜将自己的入党誓言外化为坚实的行动: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新时代的大庆油田人继承“铁人”精神,维护好油井设备,为祖国能源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2013年,“铁人一口井”井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口井已步入老年,没有了产能。然而,站在井房向四周望去,在这片广阔土地上,大庆石油人仍在创新拼搏,砥砺前行。

来源:京呈 | 记者 邓伟 张宇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京呈
    记者 邓伟 张宇
    2021-05-26 10:51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