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植发,下午上班”“别让脱发影响你的颜值”……在地铁、公交、电梯、户外大屏、社交平台上,关于植发的广告随处可见,瞄准“头顶生意”大做文章。拥有一头浓密秀发是当代年轻人的“头等大事”,单次动辄数万元消费的背后,植发市场逐渐成为一片巨大的蓝海,还催生出“植发第一股”。
然而热潮背后,市场乱象、消费纠纷频频出现。面对身边的花式营销,植发消费需要慎重。
资料图。张立朝 摄
脱发困扰年轻人
小心广告太忽悠
“早知道过程这么痛苦,我是不会去植发的。”提起半年前的植发经历,30岁的陈先生发出如此感慨。
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陈先生的发际线这两年明显上移。看到地铁和电梯间的植发广告,他动了心。在对比多家机构后,他选择了较为便宜的方案。“每一个毛囊单位收8.8元。”陈先生指着头上一小片说,一次手术下来,他花了近两万元。
植发的原理是将毛发较多部位的毛囊移植到脱发的区域。手术当天,陈先生在手术床上待了近8个小时。“一个字,疼!”陈先生记不清医生在他头上扎了多少针麻药,只记得当时痛得牙关紧咬。而恢复期他也疼得好多天没睡着觉。这次经历让他对植发广告的“洗脑”产生了巨大怀疑:“上午植发,下午上班;睡几个小时就长出一头浓密头发……这些广告也真敢说!”
半数收入用来打广告
研发不足1%
其实,植发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被引入中国,但此前一直不温不火。近几年,随着人们的外貌意识增强,再加上日渐年轻化的脱发趋势,植发行业渐成一片蓝海。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我国植发行业2016年的市场规模约为57亿元,到2020年年底,市场规模已超200亿元。
目前,一次植发的费用少说也要五位数,多则超过10万元。行业的快速发展,把从北京二环边一个小科室起家的植发机构推上了资本市场。12月13日,植发公司雍禾医疗在港交所上市,目前总市值已突破90亿港元。
雍禾医疗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为10.5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75.1%。虽然一年营收超10亿元,但在2018年至2020年,雍禾医疗的年度利润分别为0.54亿元、0.36亿元和1.63亿元。钱都花在了哪里?招股书上写明,近几年该公司研发开支占收入的比重不到1%,营销却占了一半左右。2021年上半年,雍禾医疗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达54.9%。
记者通过不同平台咨询发现,客服都以分享案例或提供方案为由留下咨询者的微信号和电话,随后引导咨询者到店进行免费毛囊检测。记者来到雍禾医疗北京分院进行了检测,尽管头发状况良好,还是被推荐了一款售价5500元的营养稳固套餐。未产生任何消费离开后,当晚记者又接到客服来电介绍头发养护方案,并推荐了下一步的营销活动。
业内人士分析,在复购率低、获客成本高的情况下,企业仍需要大量的广告烧钱支持业务增长。2020年,雍禾医疗的植发患者为5.1万人,按照7.8亿元的营销花费来计算,平均每位顾客的引流成本超过了1万元。
消费纠纷维权难
植发前要全面诊断
由于植发行业技术壁垒较低,又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行业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不少消费者在植发后走上了维权路。
记者查询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近几年因植发失败产生的民事纠纷案件逐年增多。而消费者多因鉴定难或举证难,被判败诉。例如,在今年4月公布的一起案件中,消费者杜女士认为植发手术没有达到合同承诺的效果,但法院表示,因杜女士不能举证证明移植毛囊的成活率未达到95%,以此为由主张公司赔偿其损失,依据不足。在另一起案件中,朱先生主张某公司为其植入的毛囊数量少于合同约定的数量,但因其未提供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法院没有采信朱某的主张。
“市面上没有鉴定机构能对移植的毛囊成活率进行检测,植发机构也没有给出成活率达标的证据,那合同上的承诺不就是一纸空谈吗?”经历过植发的陈先生发现,植发的“坑”真不少,由于恢复期漫长,通常需要6到9个月后才能看到真正效果,一旦消费者不满意,植发机构很容易“甩锅”。
此外,植发属于手术,机构要“有牌行医”。针对网上经常出现的植发速成班广告,有记者卧底调查发现,一些培训机构的老师根本没有医师资格证。正规的植发医生往往需要5到7年的时间才能开展植发手术。号称“三天速成”的植发培训实在让人“头皮发麻”。
“我现在会建议身边的朋友先去正规医院。”陈先生以自身经历提醒道。皮肤科专家也表示,销售人员推荐的毛囊检测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需要结合专业的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脱发病因,建议消费者在全面诊断后再决定是否植发,植发时也要选择具有正规医疗资质的机构,避免自身利益受损。
(原标题:“头顶经济”持续升温 消费需谨慎)
来源:北京日报 | 记者 马婧
流程编辑:u025
本网受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委托,声明如下: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或本网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不得转载、使用、编辑刊登在本网上的文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联系电话:010 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