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开启人生蝶变,他们如何从35万“延庆乡亲”中脱颖而出
记者 李瑶 张宏民
2021-12-21 14:27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让一些人开启了人生“蝶变”,他们从35万“延庆乡亲”中脱颖而出。如今,距离北京冬奥会举办只有40多天的时间,他们对这场改变他们命运的赛事有哪些期待呢?

王诗存

制冰大师曾经围着厨房转

制冰,是冬奥会场馆技术实力的综合展现。今年10月,“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精彩上演,高质量的冰面赢得国内外选手一致好评。制作这块1.2万平方米亚洲最大全冰面的,是卓越的中外制冰师团队。今年41岁的王诗存就是团队成员之一。

王诗存是延庆区四海镇人,成为制冰师,这在几年前他想都不敢想。本来厨房是他的天地,“我开了一家主食坊,虽然是自己当‘老板’,但收入不稳定,赚点辛苦钱。每天上班就是蒸馒头。”他笑称。

冬奥会的筹办,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2019年,王诗存偶然看到延庆区开展“十万人次大培训”的消息:面向全体延庆居民,培养制冰师、滑雪教练等,不收任何费用,学好了还能推荐工作。王诗存跟媳妇一商量,把店关了,到延庆区人力社保局报了名。

“培训就和上学一样,刚开始上课,心里没底,也不知道能不能学到本事。学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老师们很专业,培训很扎实,理论加实践。我最感兴趣的是制冰、浇冰,老师经常带着上冰场实地学习体验。”半年后,王诗存全面学习了制冰理论和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并顺利完成了结业考试。后来,他成功应聘到制冰企业。今年9月,由于技术过硬,他被派到了国家速滑馆,成为“冰丝带”里的一名制冰师。

今年10月,“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在“冰丝带”举行。在比赛中,作为制冰师的王诗存和同事们需要在场边随时待命,在休息间隙上冰扫冰,保证每次比赛冰面都光洁如新。开动扫冰车、操作工作面板,前方冰刃将多余的雪沫刮走,后方出水口不断洒水、修补冰面。

王诗存说,“冰车修冰考验的是制冰师的手艺,讲究刀头的深度和出水量,冰的厚度需要均匀控制在2.5厘米左右,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需要熟练的理论、长期的实践,还要胆大心细。”

在“冰丝带”的制冰实践让王诗存接触到了国际顶尖水准的制冰作业,这让他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有些“本领恐慌”。

“前段时间我报名学习了冬奥场馆绿色可持续运营高级研修班,不断提升自我。这场即将到来的盛会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巨变,我也将不断追求卓越,为它贡献力量。”王诗存说。

李伟

雪橇裁判员原是一名社工

在位于延庆的万科石京龙滑雪场,一队身着滑雪服的雪橇项目裁判员从高级雪道顶部飞驰而下,花式绕桩、巧过旗门,俨然一只只雪上飞燕。39岁的李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75米,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赛道的长度;千分之一秒,是雪橇比赛项目计时的最小单位。与雪橇比赛相关的每一个数值,李伟都烂熟于心。

雪橇比赛,采用千分之一秒的计时,也就是说,胜负输赢往往就在千分之一秒间。因此,无论是运动员本身还是比赛装备,任何可能影响比赛结果的数据,都有严格的标准。在正式比赛前,李伟和同事们要对多项数据进行严格精细的测量:雪橇的重量,长、宽、高,零件间隙,运动员本人、装备配重等,事无巨细。每一项,都精确到毫米:橇刃中部两个螺丝之间的最大距离、两头螺丝与边刃的最大距离、橇刃的弧度半径、双人雪橇底部的两刃距离……一个数据也不能错。连橇刃的温度都有固定范围——“温度会干扰摩擦力,进而对比赛数据产生影响。冰温不同,橇温测量标准也有差异,必须严格参照标准,保障安全、公平。”李伟说。

别看现在对国际赛事标准如数家珍,几年前,李伟还只是延庆区的一名普通社工。他与冰雪结缘始于2017年,那时候李伟申请加入了刚刚成立的海陀农民滑雪队。“我最开始不会滑雪,摔跤摔到怀疑人生。”回忆最初,李伟笑起来,“家人都劝我‘别滑了,都35岁了,太危险了’,我考虑过后还是选择了坚持。当时就想,在冬奥会的带动下,冰雪运动一定是热门,掌握了滑雪技能就能有更多就业机会。”

那时候,延庆在全区开展大培训,免费培养冰雪运动学员。在老师的带领和自身努力下,李伟陆续考取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五级证书(滑雪指导员)、高山滑雪二级裁判证书等,成为了一名滑雪教练员、裁判员。心怀梦想的他并没有因此止步。“进了冰雪这道门,就是‘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李伟说,2019年,在延庆区体育局推荐下,他又报名参加了北京冬奥组委雪橇项目国内技术官员培训班,经过苦学、勤练,他成功通过全英文的笔试、面试,取得了担任雪橇项目裁判员的资格。

2018年,李伟赴崇礼担任国际雪联高山滑雪裁判员,并被评为优秀裁判员。今年2月、11月的“相约北京”系列测试活动上,他都担任了雪橇项目裁判员,在国际雪橇联合会技术官员的指导下工作、学习。“我期望自己能有幸参与冬奥会,向世界展现中国裁判员的职业技能和风采!”李伟满心期待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

闫庆生

安全防护员来自农民滑雪队

寒冬时节,小海陀山银装素裹、巍峨壮美。在山顶,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7条赛道蜿蜒而下,全长9.2公里,最大垂直落差达900米,这是国内首个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高山滑雪比赛场地,40多天后,全世界的高手们将在高山滑雪——这项被称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的项目上一决高下。

在位于雪道中央的一条训练道上,散布着几个身影。白天山顶的温度接近零下20摄氏度,他们脚踩雪地冰爪,戴着头盔、手套、帽子,裹得严严实实。训练道两侧的防护钢架刚刚架好,上面的安全锁扣固定着一张红色的安全网,网外就是深不见底的山崖。在距离山崖边不到半米,闫庆生踩实站稳,用机器打出一个50多厘米深的雪洞,把地锚放到雪洞中,覆盖压实,再将安全网与地锚牵引出的固定绳紧紧拴好。“一二、拉,一二、拉!”闫庆生和同事一人一头,用力喊着,一呼一吸间哈气透过口罩在空中升腾。他们手脚并用,全力扯动着安全网,再三确保其牢固不动,才放心地去往下一段赛道。

26岁的闫庆生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事器材部的一名安全防护员。“安全防护员,主要负责给雪道安装防护设备。高山滑雪赛道落差大、速度快、危险系数高,有了安全网就为运动员们筑起了一道安全保障。”在闫庆生身后,几条长长的雪道两侧,红色的安全网、防隔断网裙、防护垫等已经架设完成。距离太阳下山还有两个钟头,他们加紧脚步,继续赶往下一段雪道架设安全网。

近年来,延庆因为冬奥会发生巨变,因为这场赛事,闫庆生也迎来人生的新机遇。“我喜欢滑雪,2011年开始自学滑雪。2017年,在海陀山下,一支由延庆农民组成的海陀农民滑雪队成立了。这是我们农民自己的组织,大家的滑雪技术个儿顶个儿的厉害,还免费教延庆青少年滑雪,于是我就加入了,后来成了‘正规军’,区里专门请来国内外教练教我们,我考取了瑞士滑雪教练指导员一级教学证书、高山滑雪三级裁判证书,成了专业的滑雪教练!”回忆起加入滑雪队的种种过往,闫庆生的眼睛里闪着骄傲的光。

2020年10月,由于滑雪技能高超、干事踏实认真,闫庆生成功应聘成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事器材部的一名安全防护员,有了在家门口服务冬奥会的机会。“成为安全防护员,滑雪是敲门砖。安装防护网的各个点位,要么滑雪要么穿雪爪,考验的都是脚下的功力。同时,还要吃苦耐劳、胆大心细,才能保证每一段防护网的牢固安全。”闫庆生说。

今年,除了本职工作,业余时间,闫庆生也和农民滑雪队的队员们一起教延庆的青少年们上冰上雪。他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不仅有了一技之长,还成为了冬奥赛区的建设者,我要继续努力,向更高的滑雪运动技能发出挑战!”

(原标题:冬奥会改变他们的命运 延庆老乡人生蝶变)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瑶 张宏民 摄

流程编辑:u028

本网受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委托,声明如下: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或本网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不得转载、使用、编辑刊登在本网上的文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联系电话:010 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记者 李瑶 张宏民
    2021-12-21 14:27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