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毛必须画五根吗?“双减”后艺术类课程火爆,学画画也得擦亮眼
2021-11-29 13:33

“每只眼睛我们一共要画5根眼睫毛。”学龄前的孩子们,规规矩矩学着老师的样子,给自己画的人物添上了眼睫毛。

“双减”政策下,不少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时,瞄准了美术、画画、手工等非学科类的艺术类课程,报班踊跃。但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幼儿美术类的课程看似很“美好”,但机构鱼龙混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老师为了让孩子的作品呈现得更“好看”,甚至为之代笔作画。结果一堂课下来,孩子们的作品惊人的雷同,毫无创意可言。

对于幼儿的绘画教育,老师和家长到底该如何做呢?美术教育业内资深人士指出,其实,“教孩子画画”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孩子用画画去表达自身的感受,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冯晨清制图

现象1

线条笔直 涂色不出框 教画变“代笔”

杨女士家住通州,儿子4岁多了,对绘画还挺感兴趣,她想着在离家近的地方找一个机构,让儿子接触一些美术绘画课程,正好做一些艺术启蒙。经过朋友推荐,她找到了隔壁小区里的一个绘画工作室,听说是美术学院的老师开的,已经营了六七年,整体还不错。

试了一节课后,杨女士就在这间画室给儿子报了名,她一次性报了48课时,算下来平均一节课约120多元钱,“距离、价格都还能接受。”杨女士说,前面几节课,儿子上得都还不错,课后展示的绘画作品她也挺喜欢,但自从中途换了一次老师,她就发现了问题。

有一节课,老师教孩子们画公路和汽车,画面里有很多线条,当儿子给她展示作品时,杨女士惊讶得不敢相信:“那么多线条,几乎全是一笔完成的,而且画面特别干净整洁,基本没什么涂抹修改,涂色都没怎么出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4岁的孩子可以做到的。”杨女士认为,这幅画肯定不是她儿子自己画的,可能大部分都是出自老师之手。

带着这个疑问,杨女士找到画室负责人,虽然对方没有直接承认老师是否代笔,但也明确表示会加强对授课老师的培训。

后面又上了几节课,杨女士发现类似的问题还是存在。一节课下来几个小朋友的画几乎一模一样,除了色彩略有不同,整个画面的构图、模样、大小,可以说没什么区别,“画得太好了,而且都一样,根本没有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她果断选择了退课,“如果是老师代笔,孩子自己不主动参与,那我还不如让他在家自己随便画得了。”杨女士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对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都是很大的抹杀,与家长报班的初衷有所偏差。

现象2

课程花哨 让人有点懵 入行门槛低

只不过给面试官看了看毕业证,小许就轻而易举地被一家儿童绘画培训机构录取了。第一次找兼职工作的小许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水平,特意精心准备了简历,还携带了自己上学时曾创作的绘画作品。但应聘过程却简单得令她有些意外:“没有经过正规的考试或测试,对方得知我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简单问了几句情况后就立刻就问我,哪天可以来上班。”

小许入职的是一家规模不算大的儿童绘画培训机构,推出的课程主要面向学龄前和小学中低年龄段的孩子。有的课程被冠上了“沉浸式互动”的头衔,有的课程标榜“思维创意”,有的课程宣称一年能教会孩子绘画上百种动植物,还有的课程则提出融入了几十种绘画技巧……看完培训机构打出的招生广告,美院科班出身的小许有些懵了,这些名称花哨的课程到底是教什么的?

等观摩了其他老师的培训课,小许这才恍然大悟。比如,在一位老师的创意绘画课上,小许发现,老师站在画板前,一笔一笔向教室内的孩子们“传授绘画技巧”。“画完眼睛,现在我们来画眼睫毛,一二三四五,每只眼睛我们一共要画5根眼睫毛。”教室内坐着的学龄前孩子,规规矩矩学着老师的样子,给自己画的人物添上了眼睫毛。一节课下来,每个孩子画上的人物都有着日本卡通人物一般的大眼睛,10根长长的眼睫毛,格子衣服上钉着5个红色的钮扣。

“看似画面效果很好,但作品却惊人的雷同,毫无创意可言。”小许意识到,老师画一笔,孩子画一笔,这种教学方式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并不适合。

“学龄前的儿童,想象力和对绘画的兴趣,远比绘画技巧要重要得多。”小许用简单的画苹果举例说,让不同的人画苹果,10个大人中可能有9个人,画出的都是中规中矩的红苹果;但如果让孩子画,在没有任何成人干预的情况下,10个孩子画出的苹果,可能个个都不一样。因为大人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一说起苹果,第一反应就是圆圆的红苹果。但相比之下,孩子的想象力要丰富得多,他们想象中的苹果可能是挂在树上的,可能是被虫子蛀过的,甚至可能是被自己啃过一口的,颜色可能是绿色、黄色甚至五颜六色的。作为学龄前儿童绘画的培训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定式来限制孩子的想象力,而是要通过引导,让孩子最大限度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让老师告诉孩子怎么画,而是要让孩子用画笔勇于表现,用自己的作品表达出心中的想法,让孩子告诉老师自己‘想怎么画’。”很多时候,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惊人的,他们天马行空的作品常常让老师都觉得惊讶。

按照自己对创意美术的理解,小许一边研究,一边自行开发了适合学龄前孩子的课程。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很快向小许抛出了“橄榄枝”,“我们想聘请你当教研组长,专门开发课程、培训教师”。小许这才得知,在这家培训机构中,有的老师只是美术爱好者,参加过美术考级;有的老师虽然毕业于艺术院校,学的却并非美术专业。她完全没想到,自己竟成了培训机构中唯一科班出身的老师。

专家观点:

不能用画得“像不像”评价孩子作品

深耕幼儿美术教育多年、毕业于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陈君峰认为,孩子学画,并非只是一种技能培训,而是对思维、对观察力、对技能的全面训练。 首先作为家长,对于幼儿的绘画教育,千万不能是去教孩子画画,而是应该引导孩子,让孩子产生画画的乐趣,“剩下的家长该做的就是提供足够的绘画工具、场地以及赞扬。” 而对于老师,要求肯定更高。陈君峰认为,孩子们的创作不同于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以经验输入为主,而是以表现自身的想象力、情绪、感受为主的输出性艺术模式,但能否有正确的引导,能否让孩子的思维得以拓展,能否教会孩子用一定的手段去表达自身的感受是至关重要的。此时对老师来说,因材施教、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采取适合的引导方式就是重要职责,其实也是家长的一种重要职责。

另外,陈君峰也指出,现在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用“画得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其实这是在扼杀孩子绘画的天赋,因为绘画从来都不是以“像”或者“不像”作为唯一标准。古人就将中国绘画分为了四个等级: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像大家最为推崇的“像”,就是能品,是形象生动准确的画,却是这四个等级中最低的一等。所以形似并不是最重要的,“神似”才是,而恰恰是孩子,往往最能准确地抓住成人所不能抓住的“神”。

“孩子用稚嫩的笔触去表现他们对对象的理解和看法,不存在炫技、不存在讨好、不存在经验,他们画中的生动性、准确性、幽默感、创造力和想象力,往往是太多的成人画家想求而不得的东西。”陈君峰说。 陈君峰说,现在很多人不是文盲,却是美盲,在对孩子美育的教育上,希望都能有像一位家长说的这样的觉悟:“我就是希望她(孩子)看到美是什么,给她条路,朝那边走,就可以了。”

在朝阳区一所学校从事教育十余年的老师郭娜也表示,在给孩子报班前,家长一定要先看看培训班是否经过相关政府部门认证,是否属于有资质的正规机构。另外,还要看一下授课老师是否具有相关资质,是否持证上岗。除了关注孩子课后拿出的作品,家长还要关注老师的实际授课效果,看看孩子在培训班里是否真的有收获。每次下课后,家长可以让孩子复述学到的知识,以此来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而不能把孩子往培训班一扔,自己“大撒把”图省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骆倩雯 张楠

流程编辑:u008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1-29 13:33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