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华裔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讲座 众多读者冒雪前来气氛热烈

2015-11-27 12:00 网络 TF006

2015年12月27日讯,从上周末起,北京持续大雪,气温骤降零下。但德胜门字里行间书店却依然暖意盎然,挤满了慕名前来听华裔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讲座的人。据孙隆基先生自己讲,他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来过北京了,而这次重访的机缘,乃是由于最近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三卷本鸿篇巨制《新世界史》(第一卷已出,第二、三卷预计于2016年出版)以及《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两书。这次来京,他在字里行间书店、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连续开展三场演讲,场场气氛热烈。

1_调整大小孙隆基先生与外交学院政治学教授施展对谈

孙隆基先生今年正好年满七十,一条鲜红的围巾,一副安详的神情,看起来很有台湾学者惯有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风范。在历史学界,孙隆基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人生经历与治学经历颇为丰富: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长于香港,在台湾接受大学教育,获台大历史系硕士学位后又赴美国深造,先在明尼苏达大学攻读俄国史,后在斯坦福大学攻读亚洲史。

他曾在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多所高校任教,现常居台湾。他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传奇畅销书”,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曾回忆说,他至今还保留着这本书的复印件,“书角已经卷起,字迹模糊,不知道已经是原本的第几代孙,上面还布满了各色各样的手印、油迹和警句式的批注”。

三卷本的《新世界史》,则是孙隆基先生晚年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华语作者专门写给华语读者看的世界通史。这部书的写作始于他在台湾高校教书时的课程讲义。治东亚史出身的他刚一到台湾,发现学校里“教中国史的很多”而“世界史很差”,便干脆另起炉灶,选择开世界史的课,从大一的新生教起。台湾学生很快发现了这位“海归”教授的特别之处,有人反映说:“你讲到了西洋史以外的东西,好像在讲全世界,我们没法补习。”他回答说:“西洋史不是世界史。”那时,全球史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是个新的命题,正在从单纯的国别史或者西洋史研究中跳脱出来,将目光投射于广泛的人类。也正因为如此,它从甫一开始起,就带着某些先天性的误解和迷障,需要一个个去破除。

在《新世界史》中,孙隆基先生就在做着这样的“破除”工作。在书的序言中,他解释了何为“新世界史”之“新”:“在全球化意识骎骎来临的今日,还将民族建国时代的意识敷泛于历史叙事者,会予人上演穿越剧之感。”“只就地域论地域,各自摸到的只是历史的鼻子、腿、尾巴和象牙。”因此,他反对单核心,不仅反对极端的“西方中心论”和“东方中心论”,也试图破除已成为人们常识一部分的“四大文明古国说”和国人信奉已久的“黄土迷思”。每个片段都不是孤立的,只有它们都被链接起来,人们才能得以看到历史的全貌,这也便是孙隆基先生所谓的“比起古人来,今人是奥林匹斯山上的神族”。
(题图:在字里行间书店,众多读者冒雪前来,聆听孙隆基先生与外交学院政治学教授施展对谈。)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安旭东 摄

分享到

孙隆基《新世界史》:“四大文明古国说”错在哪儿?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