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纪录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晓栋 再造古代书籍装帧“龙鳞装”

2017-11-25 12:50 北京晚报 admin

2017年11月25日讯,“我是一个爱书并为之投入的人。”龙鳞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晓栋这样介绍自己。1981年生人的张晓栋毕业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大学时候就很爱看书,过程中发现很多书籍的设计很不简单,慢慢接触、学习,发现优秀的书籍在设计之初就把工艺、材料使用等元素考虑了进去,再现一个空间形态,使人读起来能通过观看、触摸调动全身的感官,和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一部原本要73.4米长的《金刚经》,采用龙鳞装只需7米多,加上前后的题跋,总共8米就够了。

龙鳞装最大难点在于控制“鳞口”的误差率,要选择合适的纸张反复粘贴试验,记录下数据,研究变量所在,将误差率控制到最低。

龙鳞装用纸是国内顶级的安徽泾县绢纹宣纸,触摸上去完全如布如绢的感觉。每一幅都是切割出来的,每一面的篆字都要篆刻制版,不能有丝毫差错。

张晓栋为恢复龙鳞装工艺进行了数年的试制。期间,他先后请教了故宫博物院的宋纪荣,古画修复专家,印刷界泰斗,印后专家,书箱设计大师等。

张晓栋并不满足于龙鳞装工艺复原,在融合龙鳞装和经折装两种技艺后又推出经龙装,历时四年重现了清代画家孙温笔下的《红楼梦》,全书八函,每函重25公斤。

除了“复原”龙鳞装,张晓栋还结合经折装和龙鳞装这两种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式,新创了“经龙装”的装帧形式。目前张晓栋获得的专利就有20多项。

毕业后张晓栋来到北京,机缘巧合让他接触到了印刷。不久,电子阅读兴起对传统纸质图书行业产生冲击。张晓栋在对未来担忧的同时,想到向历史深处索求未来纸质书发展的方向,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龙鳞装。

龙鳞装是中国古代一种书籍装帧形式,始于唐代,用于北宋,是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式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宋代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形容龙鳞装“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整体阅读时,有“龙游于书中,书居于龙骧”之感。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其工艺的精密与难度,导致龙鳞装在今天已近失传。唯一一本传世的龙鳞装实物《刊谬补缺切韵》现藏于故宫,一般很难见到。

张晓栋认为书籍装帧发展到今天,必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简”,一个是“精”。“简”即便于阅读携带、轻捷的方向发展,如今网络时代的电子书;另一个发展发向“精”,则是指越来越多的复杂化、个性化的精品装帧形式出现,这些作品萃取技艺精华,集内容、设计、刻印、装帧于一体,长期受到特定人群的喜爱和收藏,比如古代的皇室藏书和文人雅士的书画收藏。因此他认定,龙鳞装这种消失已久的书籍装帧方式,在今天必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一种更好地展示图像与文字结合效果的装帧艺术。

由于《刊谬补缺切韵》是稀世之宝封存于故宫不轻易示人,张晓栋无缘一见,但却由此结识了故宫博物院有关专家。专家详细讲述了其制式和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张晓栋对于龙鳞装的历史和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龙鳞装的装裱工艺复杂繁琐,多达50多道工序,而且要求特别精细,基本都是纯手工完成。最为困难的就是既要让这些筒子页按严格比例裱在底纸上,又要保证鳞口的图案能拼成一幅没有间距、露白或覆盖的完整画面。这基本就是一个“零误差”的要求。“做成第一本龙鳞装,花了两年多时间,废掉的纸可以装一屋子”,张晓栋说。

如今,在张晓栋的努力下,龙鳞装已入选朝阳区非遗项目。张晓栋还在朝阳文化馆主办的“寻找工匠——非遗传习课堂”上,让更多的爱书人近距离接触龙鳞装,感受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技艺的精巧与璀璨。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程功 摄影报道

分享到

非遗传承人开设锡雕体验课 社会的不认可是最大困扰

故宫请来非遗传承人 为“宫囍”成为“众喜”出谋划策

皮影戏、北京毛猴...南北非遗精品齐聚北京,这回一次看个够!

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开展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月

外国人也会玩影偶了?六国艺术家齐现北京台湖公园各显神通

46年纯手工雕出月饼模具:南北方手法大不同 制作最长需三个月

中国印刷术的活化石: “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手艺人缪伯刚爱筝成痴 致力于曹氏风筝制作和传承

北京鸽哨非遗传承人:自己动手建展室 用700把哨子致敬祖国70年

广东大步村万人宴摆2100桌 2万多名人济济一堂品尝各种佳肴

裕氏草编传人裕光磊:真正传承还得靠孩子

北京这群老党员一日行千里,奔波在扶贫路上

哇哦!昌平竟藏着一个“小鸟天堂”

迎国庆主题花坛亮相,今年整体应用200余个品种

2020中关村论坛和科博会开幕,多图看现场!

大片来了!雨后京城,晚霞与彩虹交相辉映

草原乌鸡蛋逐渐在北京站住脚,林下资源助力内蒙部分村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