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今日主打

档案馆城市风貌影像资料告急 记录城市需要全社会力量

2016-11-10 12:05 网络 TF006

2016年11月10日讯,活跃在北京大街小巷的摄影爱好者如今不罕见。不少人已有二三十年拍摄的经历。但是,“除了上网交流,也想不出这些照片还有什么用处。”一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拍摄北京胡同的老摄友说。

28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而西城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周海南,却无时无刻不在为收集城市发展变迁的照片资料而发愁。“这些城市影像资料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但档案馆一年也没几个来捐赠的人。很多人并不知道,档案馆除了存放着很多功能性档案之外,也在搜集着与城市、区域发展变迁相关的资料。”

记录城市需要全社会力量

周海南介绍,如今来档案馆查询档案资料的人,其中八成左右都是查询一些民生档案,比如查询自己或家人的工作经历,以此争取退休、工龄等各种待遇。

所有的档案都存放在档案馆六层的几排手摇式大铁柜里。铁柜侧面的标签写着“饮食公司”、“×街道地区”等一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单位或地区名称。但是,其中档案里大都是文字、表格,几乎没有什么影像资料。“当时人们没有记录意识,极少量的照片里,大都是领导视察、开会的场景。”工作人员说,“连定期拍摄单位的门脸都做不到。”

长久以来,“一个区级档案馆不会有太多人力去拍摄城市面貌变迁,我们这儿也就是一两个人在做这件事儿。严格来说,档案馆并不能产生档案,记录的工作应该是全社会各方力量一起来做。”

从意识觉醒到主动记录城市变化需要一个过程,“人们有钱了,有能力去做这件事,又不一定愿意去做。”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区级档案馆成立伊始,就曾推动这项工作,“就拿旧城改造来说,按理说谁启动拆迁,谁完成记录。其实很多年都没人做。”

让他感觉情况有所改变,是2003年德胜门外拆迁并建设科技园的时候。“那里有冰窖、有老房子,改造开发时候,社会对保留资料挺重视的,为此规划、文物、档案等部门还成立了一个影像库。此后的城市改造工作,基本都有专人从事专项的记录工作。”

就在这个时候,社会上也有一小部分人不仅具备了记录的意识,也具备了财力精力,才开始以纸笔、照相机记录这些变化。

27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遗憾惊醒档案征集员

“如果不是眼见着金融街一带的胡同拆平,我也不会突然觉醒。”周海南说。

作为一个60后,他认为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城的变化并不算大,“五六十年代城墙拆掉了,但城里的老平房区改造得并不算多,整个城市一直保存着老样子。”1986年他到档案馆工作,当时的领导安排他去拍摄记录一些可能拆迁改造的地区。但那个时候的周海南不仅不会拍照片,更弄不清这种拍摄的意义何在。“那些老房子老胡同,从小到大都没变,为什么要拍摄它呢?”为了完成任务,“胡同两端各排一张,中间再拍一张。”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年,至上个世纪90年代,二龙路开始改造,“当时档案馆就在那里,附近的老建筑开始拆掉。那些熟悉得让我懒得去多看一眼的老房子、老胡同,几乎一夜之间就没了,让我突然感觉到了这座城市的变化。”

从此周海南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全新的理解。至十年前,“我把以前这片地方都拍完了。不是特别细,因为有些已经改造成了高楼大厦,我自己觉得特别遗憾。”
“很少有人选择档案馆”

舒了先生去世之前,把后半生的宝贵资料全都捐给了西城区档案馆,“老先生在世时候,我们跟他有过接触,感觉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他的资料对我们是多么的珍贵。他的照片主要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的,那正是大多数人没有记录意识的时代,为档案馆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

当时在接受舒老先生捐赠时,档案馆也与老先生签订了合约,未来若有公益活动的需要,可无偿使用老先生留下的资料;若有带有经营性质的需要,如出版等情况,则所得利益全部归老先生或他的后人所有。“档案馆是不能有任何盈利行为的。”

最近这些年,虽然已经开始有人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档案馆,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寻访的胡同故事捐赠出来,“但这样的人太少了,一年也碰不上几个。”

除此以外,档案馆也会出价收购一些老照片、老资料。“价钱上并不高,更多是感激与鼓励的象征。政府出钱做事儿,我们必须保证收购的数量与质量。”周海南也遇到过少数人因为对价钱不满意而拒绝捐赠的情况。

“捐赠照片是我能做的贡献”

今年64岁的陆原先生是北京文物保护协会理事。他从2008年开始拍摄胡同,并于不久前将自己的照片作品捐献给了西城区档案馆。

偶然的机会他与周海南相识,“我们聊到城市变化快,档案馆没有能力去一一拍照记录,但又很需要保存这些照片资料。我就带着几个朋友捐献了一些。”当时周海南提出给他一些鼓励性的补偿,但陆原只留了句话,“如果将来能有书用到这些照片,给我几本就行啦。”

把照片送到档案馆,陆原先生并没有考虑太多的利益问题,“信任档案馆。而且,北京城变化了,那些照片不应该被当成个人财富。作为一个喜欢北京的人,不该是口头说说,而是真的做一些力所能及贡献。”

“欢迎市民来档案馆怀旧”

每次收到捐赠后,周海南便要忙着将资料尽快转成数字文件以妥善保存。目前,西城区档案馆保存的城市影像资料已有数万张,文字资料则难以具体统计。

他注意到了微信朋友圈中常见老北京街景照片,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繁华商业区、宁静小胡同备受欢迎,一套照片可能拥有相当高的阅读量。

档案馆的资料能否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呢?周海南说,照片一旦上网,便可能被转载甚至直接用于盈利,而档案馆也难以解决因此出现的照片版权、照片上人物肖像权的问题。“珍贵的资料先留起来再说,这些问题期待着发展中慢慢去解决吧。”

同时周海南认为,“所谓档案,应该是针对少数人使用的。专家学者来到我们这里查阅,也许拿着一张照片寻访很久,从中发现很多之前没有研究过的细节;若是拿着很多照片看了一个小时,觉得过了怀旧瘾,那么这样的方式太流于表面,与档案的真正意义还是有差距的。”

话虽这么说,周海南还是欢迎市民来档案馆怀旧。“在这种查阅里,增加大家对档案馆的理解,也才能让人们更熟悉我们的工作、更信任档案馆。有了信任的基础,档案也会发挥记录城市变迁等方面的作用。”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张硕

分享到

北京在人工智能17个领域领跑全国,相关企业数量约1500家

国家医保局加快推进医保信息平台建设,商保机构有望实现信息共享

北京自贸试验区朝阳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揭牌,将全天候对接企业咨询

建筑垃圾竟能“堆山造景”!密云这片裸露土地变身“美丽花海”

北京城市副中心率先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企业轻微违法行为或不予处罚

实拍今冬北京山区第一场雪,银装素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