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封面

造:建筑师王澍的大房子和小世界

2016-09-30 12:01 网络 TF003

王澍作为一个建筑师,却挺回避“建筑”、“设计”这类光鲜的词。他觉得这些词把这件事情搞得太“重要”了。他更偏爱古代的说法,“营造”或者“兴造”——一种在兴趣指引下,身心一致的谋划与建造活动。甚至更简单更通俗些,那就是“造房子”。这三个字,也成了他获普利兹克奖后第一本文集的名字。

作者:张玉瑶


%e5%af%b9%e8%af%9dp232232%e3%80%90%e6%9b%be%e7%bf%b0%e3%80%91

王澍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

普利兹克奖是世界建筑界最高奖,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2012年,这个奖颁给了王澍,他由此成了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对于国内的大多数人来说,这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一时间,诸如“为什么是王澍”以及“王澍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这类问题遍布网络,又有很多曾亲眼目睹过其作品的人现身说法,同样议论纷纷:譬如占地6.4万平方米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些人啧啧称赞它整体上的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却也有一些居住其中的学院学生偷偷埋怨那些奇特的建筑作为教室和宿舍并不实用——虽然王澍从2000年开始,就在这所大学的建筑艺术学院担任院长。

毕竟,他和他的作品实在太不一样了。处处都是玻璃幕墙的城市里,他却从被拆毁的村落里回收来几百万片旧瓦片,一片一片垒起来,砌成外墙。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这种方案曾气得甲方跳脚:周围是被称为“小曼哈顿”的城市新CBD,耸立着100多座超高层建筑,你竟然在其中“做一个这么脏、这么旧的小博物馆?!”但当这座像山一样的建筑建成后,络绎不绝来参观的市民告诉他,他们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与他们已经被拆毁的家园的关系,来这里寻找回忆。重返自然、神游山水,这是王澍在“营造”中一直最为留意的,无论是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还是杭州南宋御街、上海世博会滕头馆、威尼斯双年展作品“瓦园”,都离不开这样一些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密切关联的因素。他想借助这些方式,寻求一种当代中国本土的建筑学。

“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这一行。”他在《造房子》里这样写道。文人建筑师的身份,让他本人和他的建筑都染上了一种非常特别的风格标识。《造房子》是一本建筑随笔,里面有他对于自身建筑经历的回顾、建筑理念的阐发、建筑代表作品的剖析,这些文句都是哲思性的,有实践者的严谨细致,却也有一种中国文人式的散漫气质,很多不成为整体而只是瞬间的一瞥或灵感的一闪。普通读者作为建筑学的外行,对那些“专业思考”或许还要多咀嚼几番,但那种游历树石(无论是纸上画轴还是足下园林)的自在林下风度,以及那种对于“营造”这件事情的内敛而深的情感,却是能够沉浸进去体会的。

慕建筑师之名来,却遇见一个文人。他爱江南园林,爱中国古画,爱写书法,爱下现场“搬砖”,也爱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罗兰巴特的符号。这是王澍。

原标题:造:建筑师王澍的房子和小世界
获“建筑界诺贝尔奖”之后,思索建筑怎么办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到

故宫、天安门是谁建的?老北京人只知其名,却鲜知是工匠世家父子接力

建筑专家陈登鳌:1959年“国庆十大工程”之一北京火车站是他主持设计

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留洋建筑学生,为何大师辈出?

贝聿铭曾一夜之间名扬四海,他何以做到同时被东西方文化认可?

起底建筑行业挂证乱象 明年社保联网成终结挂证的利器?

建筑公司招募“猫咪风水师”:工作时间自由 工资为两万卢布

贝聿铭先生过百岁生日 昔日许多建筑师排队免费为他工作

网曝一级注册建筑师证挂证一年入账10万 大学生成主力军

北京慢行系统加速跑:5年治理3200公里自行车道

守护大运河 京杭再出发

明天起车险将有重大变化!责任限额提高,删减免责条款

少儿考级花样繁多,套路深

峨嵋酒家行政总厨开“宫保鸡丁”抖音号,退休打算拍“一周一菜”

白塔寺街区更新 优雅的精致这样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