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娱乐艺评

《疯狂的榛子》如何成为抗日题材小说突破之作 ?

2016-09-27 12:00 作者 TF006

2015年以来,伴随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热潮,文学界也出现了抗战题材小说创作与出版的一个高峰。中国小说如何去反思战争,或者说,作为二战文学一部分的抗战题材小说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面对这个问题,很多研究当代文学史的专家学者是不满意的。

作者 郑润良


疯狂的榛å­?

 《疯狂的榛子》

抗日战争胜利是百年来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完全意义上打败外国侵略者,是民族走向独立的伟大转折点,并为此付出了无法尽数的代价。

但是,尽管从“九一八”开始,中国作家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人就写出了《八月的乡村》、《生死场》、《边陲线上》等优秀作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有《风云初记》(孙犁)、《战斗的青春》(雪克)、《铁道游击队》(刘知侠)等作品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八九十年代以来又有《红高粱》(莫言)、《历史的天空》(徐贵祥)、《遍地鬼子》(石钟山)、《生命通道》(尤凤伟)等作品对这一题材的深入开掘,但是把中国抗战题材小说放在整个世界二战文学的视野上,与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同一题材的作家作品相比,比如与《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第二十二条军规》、《弗兰德公路》等作品相比,我们的抗战题材小说无论在对战争复杂图景的全景式描绘还是在人性反思的伦理深度方面,都有许多明显不足,所取得的成绩无法与我们作为东方反抗法西斯的主战场这一历史地位相称。

我们的抗战题材小说没有大的突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战争伦理观的问题,二是缺乏对复杂历史图景的总体把握。从战争伦理观而言,现代以来的中国抗战小说由于意识形态宣传与教化的需要,大多洋溢着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反映我抗日军民的光辉形象。这些作品在战争时期确实能激励普通国人的斗志,在战后的和平岁月也能让后人铭记先辈为今日幸福生活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而生景仰之心。

但是,这些作品内在的叙述逻辑仍然是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与民族主义精神的张扬,没有上升到从人类文明创伤的高度审视战争给交战国家、普通军民带来的伤痛与扭曲。从人类文明的视野看,在残酷的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也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抗战题材领域的创作还有巨大的可开掘空间。近年来,已经有许多有见识、有历史担当的作家投入了这一领域的深入发掘。著名华裔作家袁劲梅的长篇小说《疯狂的榛子》令人眼前一亮。这部首次反映中美空军混合联队“飞虎队”抗战史实的长篇小说,事实上已经超越了战争题材小说的范畴,通过时空的穿插、地域的切换、哲理的沉思,这部小说不仅解决了笔者上面所提到的中国抗战题材小说的通病,而且通过战争和历史对文化与人性症候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讨。

《疯狂的榛子》是一部学者小说,它不仅有着细腻丰富的人物形象、心理的塑造,更有着宏大的对历史、对文化问题的深度思考,也因此,它对历史场景的描写顾及到它的丰富性和多面性,顾及到它的来龙与去脉。因此,作品不仅写了大部分飞虎队战士和丛司令等人的正面形象,也写到了个别美国士兵参与黑市交易发国难财以及部分正面战场官兵的负面形象。

按照作者的原意,“我写战争、写航空战士,我本想写一部单纯的战乱与爱情故事。可是,爱情故事一到中国,就单纯不了。”写战争不能仅仅局限于战争或者已有的叙述模式,必须将历史、文化、人性涵纳进来。所以,作者的笔触超越战争,触及到历史、文化与人性的深层症候。学者的素养成全了她这种深入探究的野心,使得《疯狂的榛子》成为抗日题材小说的突破之作。

(作者为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后)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到

从绘本里学传统文化 《熊亮·中国绘本》年末上市

儿童歌剧《阿凡提》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在音乐里听传说

埃德加·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没有体验不足以谈远方

《红色护卫》打造最青春长征路

叶广芩“老舍之后京味文学领军人物” 看她笔下古都文化

古罗马遗迹 打捞记忆中那座“迷失的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