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娱乐艺评

“有旋律”的打击乐:“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

2016-09-12 12:00 网络 TF008

上个月,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由连续五场音乐会组成的“2016国家大剧院打击乐节”在“夏日的探戈:李飚和朋友们音乐会”中拉开了帷幕。在国家大剧院官方网站上,对此场音乐会的导赏以这样一句非常有趣而切题的文字开篇——“这是一场有旋律的打击乐作品”。

作者 王纪宴


cvx_调整大小

牛小北 摄 

因为,与闻名世界乐坛的打击乐名家李飚同台演出的,不仅有他的学生和同行范妮、刘恒、宋洋和王悦,还有小提琴家宁峰、钢琴家袁芳和大提琴家鲁鑫。

音乐会的开场曲——爱沙尼亚作曲家阿尔沃·帕尔特为四个打击乐创作的重奏《兄弟》——就是既有旋律又有“交响”的,王悦、刘恒、范妮、宋洋四位年轻的打击乐演奏家“各守一摊”,以高超的演技共同拼贴出丰富的音响世界,虽然作品的标题《兄弟》所提示的情感内涵对于听者而言未必具体可感,但这位当代作曲家的音乐语汇,通过打击乐重奏的表达,相较于以简约派和序列主义手法创作的管弦乐等形式的作品,这首中国首演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另一位当代作曲家沃尔夫冈·莱芬德为小军鼓创作的《跨界》,李飚在两只小军鼓上奏出对比性音色,精致复杂的节奏在精湛的演奏中呈现出高度的清晰感,让听者感受到非旋律性打击乐在节奏上的吸引力。这首乐曲独特的结束方式透出这样的信息——槌之所及,皆可成乐。李飚手中的鼓槌密集地击打在鼓架、谱架、地板上,在两只鼓槌的自相敲击中,李飚离开了小军鼓,走出了舞台,正当听众猜想这首乐曲就此结束时,他又回到舞台上,手中的鼓槌仍保持着同样的节奏,最后以回归小军鼓的有力一击终止全曲。这样的乐曲将技术和艺术含量与亲切感和亲和力融合无间,魅力别具。

音乐会上半场的四首作品中还有一首在这一晚迎来中国首演,这就是谭盾的《挽歌:六月雪》。正如曲名所显示的,作品的灵感来自家喻户晓的元杂剧杰作《窦娥冤》。这首作品让我看到了《女书》之外的另一个谭盾,或者说更典型的谭盾。当费城管弦乐团在雅尼克·涅采-西格英指挥下于两年前的2014年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上演奏《女书》时,那种植根于古老文化、真挚而催人泪下的音乐证明了谭盾的当代音乐语汇所具有的强大表现力,在那里,复杂变幻的先锋作曲技法终于成为可以直接感悟的、打动心灵的情感表达。

但《挽歌:六月雪》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在这里,音乐所表现或者说渲染的,与关汉卿笔下的“感天动地窦娥冤”迥异其趣,大提琴虽是长于歌唱的乐器,但却鲜有连贯的歌唱线条,作为协奏的四位打击乐演奏家在大提琴的大段怪诞独奏后的痉挛爆发,仿佛窦娥的冤魂冲到张驴儿家将坛坛罐罐一通猛砸。在此联想之外,或许只有当年电视剧《聊斋志异》片头曲那句唱词与此处的音乐最为契合——“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令人敬佩的是在这样乐思放诞的音乐中五位演奏家高度投入的演奏状态以及作为指挥的李飚从音符间梳理出的清晰脉络。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到

从绘本里学传统文化 《熊亮·中国绘本》年末上市

儿童歌剧《阿凡提》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在音乐里听传说

埃德加·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没有体验不足以谈远方

《红色护卫》打造最青春长征路

叶广芩“老舍之后京味文学领军人物” 看她笔下古都文化

古罗马遗迹 打捞记忆中那座“迷失的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