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张晓刚:好的艺术家都因孤独而诞生 毕加索用画笔逃离孤单

2016-09-09 12:00 网络 TF005

毕加索的孙女马妮娜在回忆祖父时写道,“作品是他惟一的语言,是他看世界惟一的视角”,“毕加索蜗居于加州庄园之中,一生孤独,最后孤独地死去,如同他期盼的那样孤独”。

作者:禾刀


2

写到毕加索,是因近年来张晓刚与大师的联系愈加紧密。一则频频有人将他的画作与毕加索相提并论,再则他与大师有着某些神合之处,即一直以来用画笔逃离着他所深陷的孤独。

孤独者其实从来都不孤独,只不过他们的诠释方式不为世人所知。诠释孤独是一门哲学,也是一门艺术,当这门艺术成功打通与大众话语沟通的渠道,这便有了毕加索,也包括本书文字精心雕刻的张晓刚。

著名评论家、策展人吕澎将张晓刚的艺术生涯在1996年这里切断,权因这是张晓刚艺术生涯的分水岭——张晓刚于1995年创作的《血缘:大家庭3号》,声名鹊起于1996年。自那以后,各种荣誉蜂拥而至,张晓刚作品拍卖价格更是连创新高。2008年的时候,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幅《血缘:大家庭3号》居然拍出了4200万港元的高价,同年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他的《血缘:大家庭2号》又拍出了2642万港元的高价。2009年雅昌艺术网发布的《拍卖市场年度调查报告》公布了2008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最高的中国在世艺术家排名,51岁的张晓刚以3.01亿元的总成交额取代2008年榜首吴冠中,排名第一。

在许多人看来,张晓刚终于成功了。但当艺术一再以数字的方式呈现在面前时,张晓刚明显感觉到这种所谓成功带来的巨大变化中,除了物质条件的迅速改变,还有“人和人的关系都变成项目的关系了”,身边人谈项目的多了,谈艺术的少了,像曾经那样畅谈人生与哲学的机会更为珍稀。于是他不停地搬离,试图以这种现实距离方式挣脱精神上的困扰。这些所谓成功所带来的困扰让张晓刚开始反思1996年前那些更为纯粹的岁月。这也是吕澎浓墨重彩这一时间段的原因所在。

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1978年,张晓刚考取了四川美院。张晓刚与绘画艺术的结缘,既有从小性格内敛的原因,同时也得益于水彩画家林聆对他的启蒙。迈入大学前的张晓刚确曾表现出与众不同:一方面他无法实现父亲对他掌握一门技术安稳过日子的期待,反倒因为过于痴迷绘画,给父亲“一种影响未来更为职业的偏离”;另一方面他并未沉浸于当年普遍盛行的前苏联现实主义艺术,而是在阅读西方艺术史后开始对西方绘画情有独钟,这也影响到他的大学生涯。走进大学校门乃至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张晓刚依旧没能很好地践行父亲安身立命的期待,而他那与“时代主流”泾渭有别的画作也未能赢得大多数同学特别是老师的认可,一度给他的毕业造成了困惑。

对于孤独的张晓刚而言,认可是惊喜,不认可对于原本就孤独的生活亦无所伤害。每个人都可能面临不被他人理解接受的孤独,但并不是所有的孤独者均会在孤独中前进,关键因素在于,有的人能在孤独中沉思、充电、提炼再到放电,比如张晓刚。

孤独除了令张晓刚的生活更加拮据外,并未让张晓刚有别的更多不适。这种免于世俗打扰的孤独状态,反倒给他提供了阅读更多名人著作的宝贵时间,“那些哲学著作(尼采、萨特、弗洛伊德、柏格森)、国外艺术家(梵高的传记)以及他从任何地方得来的关于西方现代艺术的信息,已经渐渐地开启了这位住在昆明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重新审视”。他疯狂地购买翻译著作,同朋友们一起在逼仄的宿舍里边喝酒边讨论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萨特、加缪等。过去那种痴迷绘画的状态已无法满足他的精神需求,于是,“经常有很古怪的人,半夜来找他,彻夜和他谈人生,谈痛苦,谈哲学”。

尼采说,“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人没了痛苦就只剩下卑微的幸福”。生活的贫瘠给了张晓刚精神层面的最大补偿,当俗世痛苦向他涌聚之时,在哲学引领下,他的孤独驱逐他做出最大的冒险,比如“更靠近的去观望死亡”。张晓刚喜欢读卡夫卡,卡夫卡是孤独的,但孤独的卡夫卡如知音般伴随张晓刚一路走过漫长的孤独岁月。

当张晓刚越来越以艺术的思维方式,向哲学领域抵近时,他的孤独自然层层加码,同时与周边的距离也越来越大。但张晓刚并不在意这些,因为他可以与“卡夫卡、克尔凯郭尔们一起去分享孤独”,他越来越感知到“人生就是一个荒诞的存在,是一种虚无,疾病使这样的存在变得更加荒唐,当疾病来临时,你就会发现生命究竟在何处发生着腐烂”。孤独、痛苦、虚无、死亡与悲剧成了他与朋友经常讨论的话题,这些哲学范畴的思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绘画艺术,比如偶尔流露于《遗梦集》等画作之中。

张晓刚曾经说过,“好的艺术都是因孤独而诞生的”。至少在张晓刚看来,孤独并不是刻意制造的外在幻象,而是内心历经哲学淘洗的必要炼狱。孤独本身也是对外在世俗的一种抗拒,对自我的坚定追求。也正是对孤独、痛苦、虚无、死亡与悲剧这样的话题有过深入的思考,所以他会在“血缘”系列画作中用一段并不规则的光影,去投射、联系外表与内心,你我他等多种关系。在“血缘”系列中,表面看画中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实际上又往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甚至是他人的镜像或者投影。当张晓刚在速写本上写下“艺术应该是生命的一部分”、“艺术应该是一种自发的爱”、“艺术应该与自然保持距离”等这样的思考时,绘画在他眼里不再只是一门单纯的视觉艺术,而是一门可以用画笔勾勒的哲学。

从努力用画笔逃离孤独,到孤独变成了稀有品,甚至愈发不可得,今天的张晓刚面对媒体的频繁“轰炸”时曾感喟,“我不适合艺术圈的成功学”。这是对过往生活的深切眷念,同时也是对回归艺术炼狱创作状态的热切渴望。这其实也是一种悖论,没有哪位艺术家不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认,而一旦真正成为社会热捧的对象时,他们又常常感到艺术正在远离自己的生活。从这层意义上讲,1996年前的张晓刚用画笔逃离孤独,那么今天的张晓刚则以另外的方式比如搬家,逃离俗世的喧嚣,这兴许也是毕加索晚年蜗居加州庄园之原因所在。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到

毕加索曾是特殊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还托人给毛泽东送过画

他们是20世纪画坛两颗艺术超级巨星,从见面那一刻,竞争就开始了

他是毕加索最好的朋友,一手促成了许多伟大艺术事件的发生

毕加索的“开挂”人生:艺术家之外 更是位善于自我营销的出色商人

北京看展:103件作品,全面回顾毕加索创作的前30年生涯

毕加索103件真迹从法国来京,将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毕加索罕见画作拍出近30万欧元,用中国水墨创作

毕加索失窃名画重现?比利时导演制造闹剧 罗马尼亚将提刑事诉讼

毕加索巨作将于2月拍卖 苏富比估值约5000万美元

毕加索亲制银盘陶器在世纪坛展出 中西文化频交流

毕加索戒指将拍卖 成交价可能达433万元人民币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