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入汛80天迎40场雨 密云水库蓄水创15年新高
2016年8月19日讯,本报讯(记者 朱松梅)今夏雨水频频叩响京城大门,平均两天就有一场雨。记者从市防汛办了解到,入汛80天以来一共下了40场雨。离汛期结束还有近一个月时间,降水量就已超过去年整个汛期的降水总量,密云水库的蓄水量也于今天凌晨突破14亿立方米。
从17日下午1时起,本市就陷入了蒙蒙烟雨中,昨日深夜,淅沥小雨方才离去。截至昨天下午3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城区平均22.3毫米。最大降雨点落在延庆玉渡山,为42毫米。
此次降水持续时间长,雨势平缓,分布均匀,大部分地区累计雨量可达大雨级别,局地暴雨。这种强度小、持续时间长的降雨,对缓解旱情、净化空气、改善土壤墒情非常有利,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喜雨。
北京的汛期是每年的6月1日到9月15日,总共107天。据市防汛办数据显示,去年汛期的降水总量为399.8毫米,与常年同期的平均降雨量402.3毫米基本持平。
相比之下,今夏雨水显得格外丰沛。入汛80天,林林总总一共下了40场雨,几乎是上一场雨刚偃旗息鼓,下一场又接踵而来。截至昨天下午3时,累计降水量超过450毫米,比去年整个汛期的降水量还多。
40场或大或小的降雨中,上个月19日到21日的暴雨在排行榜上拔得头筹,全市平均降雨量为210.7毫米,城区为274毫米,超过了2012年“7·21”的特大暴雨。这场多年罕见的强降雨为本市带来了30多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水量能够灌满大半个密云水库。
为了应对猝不及防的降雨,市防汛办严阵以待,自6月以来,共启动了3次应急响应。距汛期结束还有近1个月的时间,本市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仍将24小时值守,应对突发汛情和险情。由于前期降雨量较大,山区土壤水分接近饱和,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市民外出游玩应尽量避开山区等危险地带。
“春雨贵如油”,对水资源紧张的北京来说,炎炎夏日里的降水也同样珍贵。在海绵城市的理念指导下,近年来,本市根据不同的自然地貌和基本条件,因地制宜开展雨水利用工程,留住、用好这些上天馈赠的资源。
目前,本市已建成城镇雨水利用工程1178处,如集雨尊、透水砖、下凹式绿地等,年综合利用能力达到3200万立方米。
留住天上来水,既能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又减少了城市行洪压力。本市最大的雨水蓄滞工程——位于西五环晋元桥附近的西郊砂石坑,就在今年汛期大显身手,累计蓄水超过500万立方米。由于本市地形西高东低,在往年,一旦有强降雨,石景山、八大处、古城等地的洪水就会滚滚东流,进入中心城区,造成积滞水。如今,西部的洪水还没等“进城”,就被砂石坑拦截,汹涌洪水顿时化作一个个小湖。
喜雨的滋润下,水库开启了海量补水模式,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突破20亿立方米。
由于持续干旱,设计库容40亿立方米的密云水库,近年来一直维持低水位运行。流域降水丰沛,再加上多年封育保护和南水的支援,今年,密云水库蓄水量多次“破纪录”,在7月22日、8月2日分别突破12亿立方米、13亿立方米。上周五,北部山区遭遇大雨,密云穆家峪镇更是达到了暴雨级别,5小时累计雨量161.4毫米。大雨初歇,库周河流仍在源源不断地输送清流入库。短短7天之后,今天凌晨,密云水库蓄水量15年来首次突破14亿立方米。
蓄水量虽然在持续增加,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富余的南水,被反向输送到密云水库,用于保障本市的供水能力。市水务部门提醒市民,北京仍是干旱少雨的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市民仍需珍惜来之不易的水资源,注意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