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主人公王芳原型——“军中花木兰”解秀梅
在烽烟滚滚的抗美援朝时期,我的父亲宫洁民曾作为志愿军68军的战地记者,采写了诸多讴歌英雄的战地新闻。比如被毛主席接见,并赞誉为“军中花木兰”的志愿军一等功臣——解秀梅的先期报道,正是出自父亲的笔下。
作者 宫五一
1951年6月19日,68军奉命抗美援朝。时任68军战地记者的父亲在驱车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一次防空避险时,恰邂逅了率队急行军的202师文工队长王学敏。
父亲正与王队长寒暄,忽见该队的一名年轻女队员竟背着与男同志一样的辎重,不禁连声感叹。
王队长便开门见山给父亲引介道:“她叫解秀梅,还是你老乡,1932年出生在河北高阳县于提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因自幼受女英雄刘胡兰的感染,1949年报名参的军。”
一听说父亲是军部的战地记者,男队员王喜斌忙接茬称赞说:“小解可不简单,自入朝的18天昼夜兼程,她不仅咬牙坚持没掉队,一路还尽帮助我这体弱的抢背七八斤重的挎包、米袋,还边走边鼓动战友。”
父亲顿时来了灵感,当下掏出纸笔,赶写了《跨过鸭绿江的女兵》。稿件刊登在68军《前锋报》上,解秀梅被202师评为入朝的行军模范。
1951年11月下旬,解秀梅和几名文工队员奉师首长之命到前线慰问护理伤员。在战地救护所的十几个昼夜里,她全身心地忙前跑后。每当伤员抬进所,她就紧着帮伤员脱下鞋袜,然后用双手紧捂伤员冰冷的脚,见有的伤员的脚冻得像冰坨子,情急之下,她索性把伤员的双脚焐在自己怀里。此举令在场的伤员感激落泪。大家争相与她握手,纷纷立下誓言:待伤愈重返前线,一定更加奋勇杀敌!
护理间隙,解秀梅和战友还把伤员保家卫国、英勇作战的事迹编成快板、诗歌,以即兴表演的形式鼓舞大家的士气。
11月30日下午1时许,解秀梅刚从山上打柴回来,忽见天上飞来9架敌机,正疯狂向救护所及周边的村庄轰炸扫射。当时轻伤员都转移了,救护所唯剩身负重伤的605团排长李永华。而敌机接二连三地低空俯冲。救护所已浓烟滚滚,眼看将被大火包围。解秀梅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冒死背出李排长刚三四步,身后“嘭、嘭”作响,两个燃烧弹落在救护所的房顶,顿时房子被冲天的大火吞没,燃爆的火星溅了他俩一身。解秀梅赶紧先扑灭李排长身上的火焰,然后背起他就跑。岂料敌机更加疯狂,成串的炸弹惊天动地落在他俩的前后左右。李排长厉声喝令:“不要管我,你赶紧隐蔽!”但解秀梅却坚定地回答:“我的任务就是掩护你。”
说话间,又一枚炸弹落到了屋顶上。千钧一发之际,解秀梅赶紧放下李排长,顺势一个飞身扑在李的身上。“轰隆”一声巨响,炸弹近在咫尺爆炸,弹片、碎沙石满天飞扬,解秀梅的棉袄被弹片崩破多处,身上被崩得青一块紫一块,胳膊被崩得鲜血直流。但她爬起身,见李排长毫发未损,心中大喜。气喘吁吁中她赶紧为李排长简单包扎伤口,随后铆足了浑身的劲儿背起李排长,最终将其转移至安全的掩体。
获悉此事,父亲第一时间赶赴前沿采访了解秀梅和被救的排长李永华,后将赶写的《舍生忘死救战友》的通讯先后刊发在《前锋报》和《志愿军报》。不久,解秀梅被68军荣记一等功,并批准获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2年5月23日,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怀仁堂接见志愿军归国代表团。解秀梅光荣随团前往,在代表全体志愿军给毛主席献花时,毛主席紧握她的手,赞誉她是“志愿军中的花木兰”,不仅与她合影留念,还给她签了名。随后解秀梅的英雄事迹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名扬华夏。
当解秀梅重返朝鲜,10月25日,她在平壤受到金日成主席的亲切接见,并被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
当年11月,解秀梅的父亲作为志愿军家属代表赴朝鲜与女儿相聚。父亲又赶写了《英雄之父来朝鲜》的消息刊登于《前锋报》。
1952年,赴朝鲜采风的著名作家巴金根据解秀梅的英雄事迹和多方采访,于1961年创作出小说《团圆》。
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八一厂借调的青年女演员刘尚娴在片中成功饰演了以志愿军一等功臣解秀梅为原型的主人公——王芳,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影响了一代人。
1956年,解秀梅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任河北华兴印刷厂党委副书记。1996年1月30日,她不幸病逝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享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