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画说正能量

揭秘京城唯一蜡果制作传承人 “非遗”老手艺濒临失传

2016-06-15 09:37 网络 TF005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已经5周年了。这些年来,“非遗”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但不断丰富的各级名录背后,依然有众多项目传承堪忧的现实。相较于“燕京八绝”等备受瞩目的宫廷艺术而言,一些散落民间、鲜有人知的老北京手艺更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处境。本报将对他们进行寻访,探寻“传人之后”的出路。

0615传人之后副本

66岁的刘秀华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老房子里处处是她与蜡果相伴的印迹

蜡果月饼_调整大小

蜡果月饼

蜡果葡萄_调整大小

蜡果葡萄

夏日午后,位于鼓楼西北侧的小石桥胡同格外静谧,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慵懒,全然觉察不出什刹海附近的繁华与喧嚣。66岁的刘秀华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老房子里处处是她与蜡果相伴的印迹。作为京城唯一的蜡果制作传承人,她与老伴儿默默坚守着这门濒临失传的“非遗”手艺。

回忆

物资匮乏年代独有的辉煌

一进家门,刘秀华乐呵呵地端出一篮子水果,黄澄澄的柿子、皱巴巴的丑橘、绿莹莹的杨桃、毛绒绒的桃子……一个个裹着白色的泡沫网套,色泽饱满,光鲜诱人。用手掂一掂,分量十足,细腻滑润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要尝上一口。

“这都是蜡果,用石蜡纯手工制作的,图的就是个以假乱真。”说话间,刘秀华又从柜子上方捧出个沉甸甸的稻香村礼盒,打开一瞧,十枚分装在小盒子中的月饼造型各异,俨然是刚出炉不久的模样。油酥皮上,烤制而成的焦糖色仿佛还透着股香甜的气息,就连底部也自带烘焙的凹凸质感,“前阵子有个年轻姑娘专门订了一盒,说是希望以后等孩子的孩子拿出来,能知道祖辈当年吃过的点心长什么样。”

对于蜡果的历史,刘秀华如数家珍。早在宋朝时期,我国民间便有了蜡制品,每逢节日,人们总会将蜡熔化后浇铸成型,做一些兔子、鸭子、花朵和水果形状的河灯,点燃后置于水中,而这正是蜡果制作的雏形。到了清朝末年,北京地区的集市上有了叫卖蜡果的小贩,各种手工艺作坊也在清政府被推翻后相继诞生,其中,东单三条的“德剑秋”便以制作蜡果而闻名。新中国成立后,蜡制品厂成为北京特种工艺生产合作社的成员,生产的蜡果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出口到了东欧和前苏联,为国家换回大量的外汇。

“六七十年代那会儿,交通不方便,在北方要想得到南方的水果很困难,比如在广州买点杨桃,等坐着火车过上几天运到北京,多半也都烂掉了,但像北影厂和人艺等地方拍电影、排话剧的时候,往往少不了这些道具,农科院也需要能长期保存的植物、水果标本做研究,包括美术院校,同样得有模型用于教学,这么一来,蜡果就派上了用场。”

回忆起物资匮乏年代独有的辉煌,刘秀华有些哭笑不得,“在过去,普通人家也经常会用得上蜡果,甭管是娶媳妇还是嫁闺女,都喜欢往自己做的组合柜上摆点东西,要是新鲜水果,怕放坏,不如弄盘蜡果,跟工艺品似的,喜庆又好看,搁上多少年都没问题。”

坚持

四十多年,“讲究”不曾改变

从制作石膏模具,到配置蜡液、浇铸、造型,乃至后期修饰、彩画、上瓣儿、做花儿,看似简单的蜡果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起码耗费十天半个月的工夫。“每道工序都要花心思,像选果,一定要特别典型,哪怕同样是苹果,也还分富士还是国光,想做得逼真就得较真。”

刘秀华指了指阳台上直达天花板的隔板架,大大小小的模具堆得满满当当,笔筒里插着十多支粗细不一的毛笔,花花绿绿的颜料瓶摞了几层,旁边还插着一根电烙铁,“做蜡果是个慢功夫,急不得,要等着它自然干透,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

虽说距离刘秀华入行已有四十多年,但这些“讲究”始终不曾改变。1971年,从101中学毕业两年后的她被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厂,“我们那是个综合厂,分为国画车间、玉器车间、象牙车间、景泰蓝车间等多门类工艺,其中国画车间又包括蜡果班组、面人班组和鼻烟壶班组。”

满心期待的刘秀华没想到,自己偏偏来到了相对冷门的蜡果班组,“那时候特失落,一个班组五六个人,就我一个年轻人,其他都是上了岁数的,只能硬着头皮干。”刘秀华拜老前辈武鸣华为师,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学徒生涯,“没有任何文字教程,全靠手把手教,自己看着师傅做,然后揣摩其中的门道,一点点上手去试。”

日复一日的钻研下,刘秀华发现自己渐入佳境,甚至对这项曾经心生抵触的技艺上了瘾,望着手中栩栩如生的蜡果成品,成就感油然而生。1976年,刘秀华又师从宁福昌先生学习国画,提升绘画技巧,使得蜡果制作水平再上新台阶。八年后,厂里成立了蜡制品车间,手艺精湛的她出任负责人,在生产传统蜡果的同时,拓展出人物、动物等多种造型的蜡制品。

可惜好景不长,工艺美术厂在2000年宣告解散,北京地区再也找不到一家生产蜡果的厂家,刘秀华突然丢了饭碗。此后几年间,面对整个行业的衰落,她一度心灰意冷,觉得今后大概都不会再与蜡果有交集。

直到2006年前后,“非遗”保护被正式提上日程,刘秀华恍然意识到,从事蜡果制作的第一、二代传人早已作古,第三代传人中只剩下师傅武鸣华一人,而她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自己作为第四代传人,肩负着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重任。

困境

条件有限,连个像样的场地都找不到

幸运的是,刘秀华在家继续做蜡果的想法得到老伴儿聂福麟的全力支持,“他是机械制造专业出身,刚好可以帮忙做些工具,像灌蜡用的金属漏斗这种小件儿都是他给弄的。”家庭作坊运转起来后,聂福麟经常蹬着三轮车,或让孩子开车带着自己四处采买石膏、石蜡等原材料,“卖这些东西的地方越来越少,想买到质量好的就更难。”

尽管手艺捡了起来,但刘秀华并没有指望以此谋生,“南锣鼓巷离得倒是挺近,可租金太高,实在承受不起,只能窝在家里自己做着玩儿。”偶尔参加活动展出作品时,遇到有人上前来问“这是您自己做的吗?”刘秀华总是高兴地点点头,再给对方介绍一番,“其实好多人希望看到制作的过程,我们也乐意呈现,只是没有这样的平台。”

眼看自己一天天老去,刘秀华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如何将手艺传承下去,“最先想到的就是儿女,他俩现在都三十多岁,从小就见过我做,教起来也最方便。”可带着孩子做了几次之后,这样的心愿终究未能达成,“一来觉得苦,夏天也要围着火做,化蜡的时候稍微有点水弄到蜡液里,就跟热油似的溅起来,甚至锅都能给掀起来。二来挣不着什么钱,不能靠它维持生活,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谁也不想接,这手艺往下传给谁还没着落呢!”

老两口的故事在电视上播出以后,一个小伙子专程从浙江赶来,经过电视台、派出所辗转打听,特意找上门来拜师学艺。刘秀华很感动,毫无保留地将模具制作等方法教授给他,“附近旅馆太贵,住了两天就退房走了,说打算回老家发展,可也只是匆匆忙忙学了点皮毛。”

刘秀华满是遗憾,“其实想学的人不少,我完全可以开课传艺,但条件太有限,连个像样的场地都找不到。”如今,祖孙三代挤在这套不足50平米的小两居里,她的工作区只有阳台上一张小小的木桌,再也腾不出更多空间,“做梦都想有个固定的工作室,感兴趣的人随时都能过来看看,跟着做一做。知道的人多了,没准儿就能有打心底里喜欢的,真正把手艺给传下去。”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宗媛媛 文并图 插图 宋溪

分享到

把封建糟粕当美德、把裹脚布当传统 吓人的不止“二十四孝”雕塑

北京798艺术区《小日子》日历展:14家品牌日历一同展出

“面人汤”经历数代传承活力依旧 街头学艺开创传统技艺

700年老胡同里响起“报春”声 老北京这一传统恢复啦

时尚手表与中国传统技艺再结合 工艺探索空间非常大

首届中华传统文化少儿展演周举行 演员吴秀波助力《童心汇》

东京国立博物馆“茶之汤”特展 揭秘南宋时茶道如何传入日本

传统武术不堪一击 抡起拳头劈头盖脸砸过去太极拳无还手之力?

“绘制我家根脉图”活动传承家风文化:多项活动邀您参与

首届城乡汇美文化大集16日开幕 继承传统文化创新时尚消费

小长假首日北京公园待客36万人 体验传统端阳节成热门

“国酒茅台·国之栋梁”2018脱贫公益计划启动 又将有万名贵州学子受助

苦命姑娘挺住!黑龙江女孩赵千千晕倒北京街头,此前刚考过一本线

2018顶新公益基金“明日朝阳奖学金”启动:300人每人提供4000元

字节跳动与贵州慈善总会达成战略合作,聚焦这两件事

既严惩十三陵天堂别墅案嫌犯又宽恕偷手机的学子,昌平彭燕检察官很暖

消防官兵不但管灭火也管落水,密云这名男子所幸遇到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