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今日主打

老北京还在老缝纫机踏出情怀 胡同里隐藏往日记忆

2016-05-14 12:00 网络 TF005

2016年5月14日讯,日子越过越快,手头越来越忙;胡同四合院越来越少,路边遛鸟儿下棋的越来越少;摩天大楼越来越多,汽车越来越多。国营商店被专卖店取代,磨刀老头望着高楼大厦喊破了嗓子。从自行车是生活中的一“大件”,到拿着智能手机查看五环路况。这二三十年里,生活的变化确实太大了。如果事事一成不变,恐怕谁也走不到今天。可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还是会时而陡生一问:老北京还在吗?

1

然而在珠市口西南角的鹞儿胡同里,还有一家摆满了老缝纫机的专营店

其实,甭管晌午饭几点吃的,只要听到街口传来一声“晚报”的叫卖,顿时还是会觉得饿了。晚上懒得做?那就去胡同里吃碗卤煮吧。沿途看见,大婶推着小竹车,车里装了不少菜;房顶上的大叔,正在招呼成群的鸽子:该回窝喽。这些林林总总的生活光影,散发着我们最为熟悉的味道,仿佛有人在不远处一扬脸说:“您瞧,老北京还在!”

老北京还在,真好!

今天我们开个小栏目,就叫“老北京还在”,讲讲身边的生活故事,聊聊传承的风物民俗,说说古都的乡土情结,和您一起分享并未消失的北京滋味。
欢迎您拨打本报热线85202188,为我们提供相关的新闻线索。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曾几何时,这样的穿衣理念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如今,伴随人们生活多年的缝纫机,成了废品车上的常见物件儿。然而在珠市口西南角的鹞儿胡同里,还有一家摆满了老缝纫机的专营店。这家曾经为人们缝补衣服提供方便的缝纫机店,如今却只能靠着老主顾修理缝纫机的生意,过着“缝缝补补”的日子。

这家小店约有20多平方米,里面摆着六七台老式的缝纫机。北京产的“燕牌”,上海产的“飞人”、“蜜蜂”,一台台看上去崭新的老缝纫机显露着与时代不同的美感。货架上还摆放着几台电动缝纫机以及各式各样的新旧零件。“过去这东西就是好,很耐用。”

这些老缝纫机,有的是收废品小贩转卖的,有的是老街坊们送来的。使用缝纫机的人越来越少,但相比电动缝纫机,脚踏式缝纫机便宜一些,有些用户还是保留着用脚踏式缝纫机的习惯。

店主老赵介绍,这家小店开业在这里不过五六年时间。“最近老有人来拍照。”老赵已年届六旬,现在店里还剩下三个员工,“最年轻的也五十多岁了。”这些缝纫机究竟什么时候能卖出去?老赵说不清,因为时常一个月也卖不出去一两台。小店的主要业务,是维修缝纫机。

老赵生长在老宣武的地界,年轻时在修理公司工作,后来这一行业经过改革、兼并,他跟着挪了不少地方。直到1996年,他和同事们开始在大栅栏经营电动缝纫机。但此时服装市场已经很发达,缝纫机进入了夕阳时代。后来他的工作地点换到了骡马市大街南侧、果子巷北口的“京广五金商店”,此时的缝纫机业务,已是修理为主。

2011年之前,大吉片拆迁,很快果子巷北口的店铺停止了营业。老赵和两个同事在鹞儿胡同继续把修理的业务办了起来。“这是公司的地,不用交租金。我其实已经退休,还有一份退休金。否则早就经营不下去了。”

缝纫机,曾经是北京人生活中“老四大件”之一,与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共同代表着70年代的“富有”。改革开放后,人们穿衣的需求大了,样式多了,但买衣服太贵,很多家庭主妇练就了自己做衣服的本事。如今买衣服很容易,没人愿意再费事了。

“人人都对它有感情。”老赵抚摸着他和同事们亲手修好的缝纫机,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说不定哪一天,人们快要忘了它的时候,它就该成收藏品了。到那个时候,没准老缝纫机还成了值钱货呢。”

新闻内存

《北京晚报》上的缝纫机

根据1980年8月的社会调查,“老四件儿”供不应求,也就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新四件儿”需求量增大,即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洗衣机。同时期晚报上常见标准牌、蜜蜂牌、飞人牌、燕牌等全国各地品牌的缝纫机广告。

1981年7月,北京市的耐用消费品销量还在增长,其中包括缝纫机等。还是在这个月,“为了适应群众需要,加速商品流通和货币回笼”,北京取消了凭票供应缝纫机的方式,改为持单位介绍信即可购买。同时稿件写明:“目前名牌缝纫机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要,将采取随到货随卖,售完为止的方法。”

1982年5月,燕牌缝纫机被评选为北京优质产品。这是北京人自己的品牌。

1983年2月,北京缝纫机总厂开发了燕牌的电动缝纫机。有趣的是,稿子里还为人们算了一下,缝制一条普通的衣裤,需要的电费大概是2分钱。

1984年4月,缝纫机在北京的郊区农村基本普及。

1985年2月,北京市缝纫机零件一厂,开发了新产品“胶体磨机”。这么做是因为缝纫机市场已经饱和。同时期,北京其他几家缝纫机零件厂也纷纷转为生产其他产品。

至80年代末,与缝纫机有关的报道越来越少。

1995年9月,本市的缝纫机生产企业,与客车总厂合并。比如说力达缝制设备公司,也就是原先的缝纫机三厂,开始生产大客车。同时实现扭亏为盈。

1998年1月,有读者来信向晚报求助,自己家里的缝纫机坏了多年,却找不到能修理的地方。

随后,北京晚报上关于缝纫机的报道渐渐消失。缝纫机开始走出北京人的日常生活。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张硕

分享到

用缝纫机“运动”,两脚一蹬踩一松起,同时手脑也要随之配合

新突破!我国首个3D缝纫机器人,成功打破外企垄断

【庆祝改革开放40年】曾经花三四个月工资排一夜队才买到缝纫机

北京“随手拍”已录入15万笔交通违法行为

应对初雪,北京铁路警方已启动应急预案

北京交警将集中整治故宫北门周边交通秩序

美不胜收!雪中故宫大片来了

北京在人工智能17个领域领跑全国,相关企业数量约1500家

国家医保局加快推进医保信息平台建设,商保机构有望实现信息共享